2006年泉州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说明(22)
5.读了甲、乙两文后,请你谈谈治理沙漠、保护生态环境的设想。 6.根据对甲乙两文的理解,请你从语言准确性或语言生动性的角度,自拟一道试题,并作答。试题: 答案: 例十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不求甚解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 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 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 ,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1)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2)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3)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末,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4)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5)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6)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7)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戒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虚心的态度,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2006年泉州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说明(22)一文由作文大全免费提供,本站为公益性网站,此作文为网上收集或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删除!
作文大全友情提示:请不要直接抄作文用来交作业。你可以学习、借鉴、期待你写出更好的作文。
和2006年泉州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说明(22)相关的作文:
- 作文制胜歌诀浅释2012-10-24
- 上海中考作文题解2012-10-22
- 中考模拟作文一类卷及评点2012-10-20
- 厦门市中考作文题解2012-10-20
- 如何才能成功写出中考佳作2012-10-18
- 中考作文指导2012-10-16
- 结尾的急智2012-10-12
- 浅谈差生作文辅导2012-10-08
- 仿写是读写结合的好形式2012-10-05
- 作文如何以“小”见“大”2012-09-19
- 作文片段训练法初探2012-09-14
- 浅谈快速作文2012-08-26
- 怎样写读后感2012-08-26
- 开头:作文成功的一半2012-08-10
- 高考作文求稳七要素2012-08-10
- 初中生作文十大病2012-08-10
- 情感类考场作文的写作2012-07-30
- 如何为文章画龙点睛2012-07-26
- 中考作文指导-----伏笔?2012-07-26
- 作文应试诀窍十八法2012-07-20
- 最后冲刺如何抓紧抓实作文备考(1)2012-07-16
- 中考作文应学会短小中见精彩2012-07-16
- 实现话题立意的激情飞越2012-07-12
- 中考作文变化及应对策略2012-07-12
- 上一篇:实现话题立意的激情飞越
- 下一篇:中考作文应学会短小中见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