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历史百科 > 正文

中国古代文官制度(2)

  • 日期:2009-05-15 13:45
  • 来源: 互联网
  • 浏览:
  • 字体:[ ]
2.对官吏的考课。我国古代对官吏的考课十分重视,早在战国时就有了通过“上计”对官吏进行考课的制度,即将官吏一年的政绩,如赋税收入,社会治安等如实写在统计的竹简上,一是监督自己,二是交给国王,上计时由国君总管,丞相具体负责,对文武百官进行考核而决定其升降、奖惩。汉朝则采取“上计”和考核相结合的方法。对官吏政绩的考察采取每年一小考,三年一大考。为了防止偏私,考核均采用会议形式,公开举行评议。然后,逐级汇总,最后由丞相归纳整理上奏天子。唐朝对官吏的考课就更加完备了。唐朝主管官吏考课的机关是吏部考功司,它负责四品以下官吏的考核,三品以上的官则由皇帝亲自考核。唐朝的考课之制是每年一小考,四年一大考。
     考课的内容是:各部门的主管长官根据国家规定的“四善”(国家对官吏提出的四条标准:一、德义有闻。二、清慎明著。三、公平可称。四、格勤非懈。)“二十七最”(根据各部门职掌之不同,分别对官吏提出的二十七条具体要求)。这两项标准通过考课定出上、中、下三等九级。考课之后,必继之以奖惩。宋、元、明、清对官吏的考课基本沿袭唐代。明清时期则采取对三品以上官吏自己陈述,三品以下官吏由吏部考核,地方官吏由督府考核的制度。3.官吏的退休制度。
     我国古代官吏的退休是源于周而到汉代开始完备的。据《白虎通义》一书记载,汉代官吏退休有如下规定:官吏年七十,耳目不聪,腿脚不便就得致仕;告老退休后,朝廷给其原傣禄的三分之一,以示尊贤;官吏年老告退,也是为国家让贤路。唐朝沿袭汉朝,规定凡职事官年 70 均应退休,但是,实际上亦不限于70致仕,“年虽少。形容衰老者,亦听致仕”。太宗贞观2年诏文武百官致仕者有“参朝”的条例,并规定“参朝之日,宜在本品现任之上。”这是给致仕官政治上的待遇。
     宋代的退休制度基本沿袭唐朝,但退休可加衔晋级,对其子女也有某些优待。宋代退休官员的俸禄较高,名义上退休的官吏拿半禄,但实则多为全禄。明清时期,对官员的退休又有新的规定:如明洪武13年,将致仕的年龄由70 岁提前到 60岁。孝宗弘治 4 年,又进一步规定:凡告疾官员,年 55岁以上者,冠带致仕,未及55岁者,冠带闲住。65 岁以上官员,不再铨选任用。明代退休的官吏一般都是告老还乡,不准留住京师和任所所在城市、清代基本沿袭明代,但增加了因父母年老无人供养也可以提前退休的规定。4.官吏的俸禄制度。俸禄制度就是封建国家酬劳官吏的一种制度。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19 学霸哥湘ICP备13002298号 链接/广告QQ:287668250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