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管理中的心理账户

  • 日期:2011-09-01 09:12
  • 来源: 学友家园
  • 浏览:
  • 字体:[ ]

规范的班级管理离不开必要的制度、要求和一定的奖惩措施,同样的标准落实在不同的学生身上会有不同的体验,进而出现不同的行为结果,除了学生的个性、需求等存在差异外,主要是因为学生在看待这些事情的过程中按照不同的心理运算规则进行运算。这种运算是与心理账户分不开的。心理账户最初主要是用于对消费行为的分析,是指人们在心理上无意识地把财富划归不同的账户进行管理,不同的心理账户有不同的记账方式和心理运算规则,在作经济决策时,这种心理账户系统常常遵循一种与经济学的运算规律相矛盾的潜在心理运算规则。依据心理账户分析可知,生活中的“得与失”是一个相对概念而不是绝对概念,人们对某一价值的主观判断是相对于某个自然参照点而言的,个人感觉到的得或失并不是绝对的财富或经济。也就是说,参照点的变化会引起人们主观估价的变化,人们更关注的是围绕参照点引起的心理改变而不是绝对水平。因而,班主任有必要了解心理账户的基本运算规则,进而把握学生的心理感受和心态变化,以便采取针对性的教育措施,提高班级管理的效果。 

一、非替代性运算规则 

卡尼曼有个著名的“听音乐会实验”,意思是说有人晚上打算去听一场音乐会,票价是200美元,要出发时发现把最近买的价值200美元的电话卡弄丢了,结果大部分人仍旧会去听音乐会。但如果是另一种情况,有人把昨天花了200美元买的一张票弄丢了,想去听音乐会必须再花200美元买票,结果大部分人不会再去了。从损失的金钱数量上看并没有区别,但由于人们从心理上把电话卡和音乐会票归到了不同的消费支出账户中,而不同类别的消费支出账户具有非替代性,所以丢失了电话卡不会影响音乐会所在账户的预算和支出,大部分人仍旧去选择听音乐会。而丢了的音乐会票和后来需要再买的票都被归入同一个账户,所以看上去就好像要花400元听一场音乐会了,人们当然觉得这样不划算了。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失败是在所难免的,学生在对失败的分析中,也会根据失败的原因、条件的不同,将失败的结果归结到不同的“心理账户”中。当因为同一原因造成多次失败后,学生会认为这样做还会失败,他们就很难再有尝试和参与的积极性。因此,根据“心理账户”的非替代性原则,教师在引导学生对失败事件进行分析时,应该力求从不同的方面来寻找原因,引导学生尽可能将失败归结到不同的“心理账户”中。尽管从表面上看,学生失败的类型是相同的,但由于不同的分析,这些失败造成的负面影响不会累加,学生在面对可能遇到的失败时不会降低对自我成功的期望值,因而,学生在后续的同类活动中将保持积极参加的勇气。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19 学霸哥湘ICP备13002298号 链接/广告QQ:287668250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