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析:智力超常“怪小孩”出路在哪里?
- 日期:2011-11-24 09:37
- 来源: 学网整理
- 浏览: 次
- 字体:[大 中 小]
小维和其他孩子的故事让人联想到《美丽心灵》的主人公,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纳什,这个天才的数学家曾经因为难以和人群接触而被当做精神病患者30年之久。在他成功之后,孤僻的性格被当作是“天才的个性”受到追捧。而这一切,都与他无关。
建立起自己的逻辑,活在这个世界之外的孩子们会面临什么样的命运?小维的母亲说:“我不希望儿子成为莫扎特,我只希望他能够好好地上小学。”他们该如何重归平凡,又有没有可能成为光芒四射的天才?
记者采访了著名儿童心理学家陈默和美国幼儿教育学会会员、思来氏测评首席合伙人张韫,解读这些孩子怪异行为背后的原因,并追问他们的未来。
这些年来,我们听到的“怪小孩”的案例越来越多,事实是不是这样?其中有什么规律性原因?
陈默:确实,这几年来向我寻求咨询的这一类小孩是越来越多了。同时,我接触到的这一类的孩子,很多都是家庭条件比较好的。特别是像小维这样情况的小孩,很多父母都是理工科高级知识分子出身。这其中很难找到必然联系,但确实是一个现象。
张韫:从实证角度来说,社会越发达,特殊儿童越多确实是一个社会现象。在美国,经济发达的州的特殊儿童的比例能达到20%,比一般地区的8%到12%要高出许多。当然,另一方面,这和几年来资讯越来越发达,社会对于自闭症等特殊儿童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也有关系。
是什么,导致很多儿童的行为怪异?
陈默:大体来说有先天和后天两大原因。先天就是之前说到的自闭症亚型,这样的孩子并非典型的自闭症儿童,他们智力和语言能力都没有问题,也不特别排斥和别人的肢体接触,但是在人际沟通上有很大的缺陷。而后天则被称为“情绪行为障碍”,这当中形成的原因就很多了,大多数都要从家庭自身去寻找原因。
张韫:这当中当然有先天后天的因素,后天因素,简单来说就是在孩子应该建立起规则意识的时候没有能够建立起来。根据心理学的发生认识论,他们所认识到的世界,并非真实存在的世界,而是自己构建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新世界,所以他们对于现有世界的规则熟视无睹。导致很多外人看起来“怪异”的行为。这样的世界别人无法进入,就好像欧式几何和非欧几何一样互不相容。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会发现自己的规则无法正常施展,根据自己的逻辑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这样的“无力感”会成为他们未来痛苦的根源。
家庭教育过程中的哪些错误可能导致对孩子的伤害?
陈默:父母在教育过程中的“分裂”很容易导致孩子行为的“分裂”。一方面给予孩子物质上的宠爱,在生活上放纵。但另一方面,在学习上则对他们提出很高的要求,动辄严厉的言语,很容易让孩子丧失判断力。或者一方面给孩子提供“贵族式”的教育,学钢琴、学画画,但在心态上,却是急于求成,希望孩子迅速成为竞争场上的高手,这样分裂的心态也会让孩子跟着无所适从。当然,老人的过于保护和溺爱也会让孩子失去“付出”的能力,只知道他人应该满足自己的需要,却不懂得自己也应该满足他人的需要,从而出现沟通和交往的障碍。
张韫:据我所见,很多强势的父母往往会给孩子悲剧。非常强势的成功老爸,潜意识里会害怕儿子成为一无是处的败家子,所以在很小的时候就对他严加要求,这样的“压迫”往往会导致很多儿童行为的偏差。所谓“罗森塔尔效应”,你越强化你的担心,孩子越可能成为你担心的那种样子,有句话叫做“认真你就输了”。就可以用来描述这样的情况。
面对孩子的异常,父母应该如何应对?
陈默:对于先天的问题,家长应该及时寻求相关机构的帮助。我建议从最简单的指令训练开始,对孩子进行训练。就好像驯小狗一样,让他拿一条毛巾,拿一双拖鞋,教会他听从指令。而对于由家庭教育引起的行为偏差,则首先要纠正父母的理念错误,才能对孩子有所帮助。
张韫:其实我有一个观点,就是对于一些不太严重的问题,不要过于把它当做“问题”来看待,就好像之前说的,“认真你就输了”。有时候,这可能并不是简单的错或者对可以解释,可能过几年,随着孩子的成熟,会自然变得正常,所以并不建议父母过于纠结孩子的行为偏差。当然对于一些非常严重,影响到日常生活的孩童,我们建议寻求咨询。但毕竟,教育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这一系列儿童的案例,希望能够引起年轻父母的注意,预防后天的教育失当,造成对孩子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