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只有成功转变“差生”,才能真正“面向全体学生”
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偏爱少数优等生、歧视“差生”的陋习,这甚至成为我们教学策略上的一种惯性或惰性。这对于完成“面向体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养”的教育战略是极为不利的。苏霍姆林斯基的“差生”教育观对我们成功转变“差生”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指导和借鉴价值。
首先,树立正确的“差生”教育理念。苏霍姆林斯基把“差生”分为思维“沉睡”、天赋呈“隐性”、智力障碍三种类型,从表面上看,他们好像有着共同的特征,如学习不专心、遗忘等。如果透过现象看本质,前两者并不属于“差生”,只是教师暂时没有唤起他们思维的觉醒,没有发现他们的“闪光点”罢了。后者也并不是不可教育的。进面得出结论:“差”长属于极少数,“差生”是可以教育的。这种“差生”理念为我们转变“差生”或“鉴别”“差生”提供了理论指导。
其次,了解分析形成“差生”的原因。他认为,不良的家庭环境、教育方法的简单化和学生思维的“沉睡”是形成“差生”的主要原因。这种见解与当代教育中形成“差生”原因分析基本一致。优化家庭教育环境,改进转变“差生”的教育方法,变简单、粗暴为耐心、细致,循循善诱,唤起学生思维的觉醒,是转变“差生”的重要举措。从这个角度看,苏霍姆林斯基的对“差生”原因的分析,有助于我们制定针对“差生”的教育策略。
再次,落实转变“差生”的教育实践。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成功转变了百余名“差生”,使他们成为可造之材。特别是他针对有智力障碍的“差生”所采取的教育措施,如制定适应“差生”教育的“第二套教学大纲”,编写、推荐适合“差生”阅读的图书和适合“差生”学习的“习题集”,“到大自然中旅游”等转变“差生”转变工作仍具有重大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推荐内容
教育新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