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差生”教育观探析(5)

  • 日期:2011-08-27 14:59
  • 来源: 成才网
  • 浏览:
  • 字体:[ ]
  在教学实践中,即使教师做到了以上种种,也不一定能发现所有“差生”的闪光点。苏霍姆林斯基谈了这样一件事:一名叫米哈伊尔的学生,被称为“是一个没法改正的、无可救药的而且是狡猾的、善于应变的懒汉和游手好闲者”,他最大的障碍就是不会写作文。在他看来,作文是一种“高不可攀的丁峰”,他的老师彼特罗芙娜费尽了心血仍不见成效。结果在离8年级结业还有3个月的时间,他退学了。不少教师都向彼特罗芙娜“祝贺”。后来有一天,她的电视机出了故障,就打电话给电视机维修部,请派一位手艺高的师傅来修。结果这位高手艺师傅就是米哈伊尔。他熟练地修好了电视机,并说“保用三年”。这位老师回忆说:“当他在修理电视机的时候,我惊奇地看着他,心里想:这完全不是当时在我的课堂上的那个人啊。他那眼睛,他对我的态度,和那时候不一样了。一个思想折磨着我:我们做教师的人,怎么会没有发觉,在我们认为无可救药懒汉和毫无希望的‘两分生’身上,在他们的心灵和双手里,还蕴藏着天才呢。”彼特罗芙娜的话语,反映了一位富有责任心的教师因没有发现“差生”身上的闪光点而内疚的自责感,也说明转变“差生”,发现“差生”自身“闪光点”是多么的曲折和艰难!

  三、“冗繁削尽留清瘦”

  ——针对“差生”的人道教育、和谐教育理论

  苏霍姆林斯基不但在转变“差生”方面有令人信服的理论建树,而且又是一位成功转变“差生”的教育实践大师。他从事教育事业35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19 学霸哥湘ICP备13002298号 链接/广告QQ:287668250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