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差生”教育观探析(4)

  • 日期:2011-08-27 14:59
  • 来源: 成才网
  • 浏览:
  • 字体:[ ]
100本书和小册子,他说:“有些书和小册子是跟课堂上所教的内容有直接联系的,另一些书并没有直接联系,不过我认为读这些书是一种智力训练。”[6]到了五年级,费佳的学习成绩终于赶上一般学生。在六年级,老师终于发现了费佳的“闪光点”——对物理的极大兴趣。费佳很快成了“少年设计家小组”优秀的成员。

  如果说费佳的闪光点是转变差生的过程中发现的,那么,巴甫里克的闪光点则是“到大自然旅游”中找到的。巴甫里克曾被判定为“思维迟钝的孩子”。苏霍姆林斯基有意识地多次带领他和别的学生到田野里和树林里活动。他在文中写道:“一到这种地方,巴甫里克就变得跟在教室里完全不同了。这个‘思维迟钝’的孩子,对我和同学讲了许多他观察植物和动物的有趣的事情。“当巴甫里克面对生物展现的一个个新奇的、从未见过的世界,他的天赋在这个世界里闪光了。

  让差生在学习中有成功感并找回自尊是差生发现自己“智慧闪光点”的基础,也是教师转变差生的关键。从哲学的角度看,启发“差生”寻找“成功感”,找回“自尊心”是“差生”教育的规律。一位有远见的教育家,无论他来自哪个国家,都能抓住这个规律。如我国特级教师魏书生,在转变“差生”中,启发“差生”回忆自己曾经“辉煌”的时刻,告诫“差生”要经常向自己输入“成功的意念”,感受“超越自己的乐趣”。他说,“差生”如果都用“这样的心态引导自己,时间长了,快乐地做实事的脑细胞就兴奋起来了,逐渐就形成一个牢固的兴奋中心了,那忧虑、烦恼、懒散的脑细胞就逐渐淡化了”。[7]这种意念如果牢固地在大脑里扎根,就是形成自我教育能力的开始,也是学习效果提高的前提。魏书生的“差生”教育观是中国式的苏霍姆林斯基“差生”教育观。在哲学的观点上两者是一脉相通的。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19 学霸哥湘ICP备13002298号 链接/广告QQ:287668250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