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差生”教育观探析(7)

  • 日期:2011-08-27 14:59
  • 来源: 成才网
  • 浏览:
  • 字体:[ ]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形成“差生”的原因有三点:一是家庭因素的影响。二是教师教育方法粗暴、不人道所至。他谈了这样一件事:一名学生对植物怎样吸收营养、怎样呼吸弄不懂,生物老师经常提问他和刺激他:“难道你连这么简单的东西都弄不明白吗?你究竟能干点什么?”这个学生渐渐失去了学习信心,并产生了逆反心理。有一次,生物老师在路旁栽上自己培育的栗树苗。在课堂上告诉学生:“再过几天,幼芽就要长出来了,我们全班都到长着栗树的林阴道去观察。到时要是阿辽沙还说不出别人都明白的东西,那时候事情就毫无希望了。”当全班同学来到林阴道时,教师惊呆了:栗树上的幼芽全被剥掉了。在学生垂头丧气的时候,阿辽沙的目光里露出幸灾乐祸的火花。三是学生的“思维尚未觉醒”,需要教师用心灵把这沉睡的思维唤醒。

  苏霍姆林斯基把成功转变“差生”称为“思维的觉醒”。转变“差生”的关键是“和谐教育”。教育“差生”的第一步,就是使他们成为“可教育的人”。如果“差生”自暴自弃,失去了自尊和自信力,长此以往,他就是一个“不可教育的人”。他认为,“差生”教育就是形成“可受教育的能力——使一个人对自己的成就和挫折非常关心”,即帮助学生找回“自信力”,唤醒他们“沉睡”的思维。他说:“所谓和谐教育,就是如何把人的活动的两种职能配合起来,使两者得到平衡:一种职能就是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另一种职能就是人的自我表现,自己的内在本质表现,自已的世界观、观点、信念、意志力、性格在积极的劳动中和创造中以及在集体成员的想到关系中的表现和显示。”[9]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转变“差生”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并且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他说:“千百次的观察使我们得出结论:在儿童感到惊奇、赞叹的时刻,好像有某种强有力的刺激在发生作用,唤醒着大脑,迫使它加强工作。”因此,他主张让“差生”走出课堂,到“大自然中去旅游”,到田野、树林、河岸上去,到工厂车间里去,到实验室里去,在这些地方,一个有好奇心的、喜欢钻研的人随时随地都会产生疑问。“这种对于使周围世界的物品、事物和现象经过思维和情感的棱镜的折射,变成使儿童的昏昏欲睡的大脑苏醒过来的一种刺激物。”“在上这些‘思维课’的时候,我努力在儿童的头脑里唤起惊奇和赞叹的情感。”搜集针对“差生”的妙趣横生的习题集和推荐适合“差生”阅读的图书,对于转变“差生”十分重要,因为学生“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他形象地把“差生”阅读的书籍称之为“第二套教学大纲”。此外,对“差生”思维的萌芽进行及时地表扬,可以治疗“差生”大脑两半球神经细胞的萎缩、惰性和虚弱,有利于唤起他们“思维的觉醒”。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19 学霸哥湘ICP备13002298号 链接/广告QQ:287668250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