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危机”背后的教育思考(4)
- 日期:2013-12-27 11:17
- 来源: 学友上传
- 浏览: 次
- 字体:[大 中 小]
在应试教育的高压下,教育教学主要围绕着考试进行。今天最受重视的科目是语文、数学和外语,实验课、体育课等往往都不受重视,课外活动更是可有可无。在一些学校甚至有两张课表,一张贴在墙上,应付检查,另一张则藏在孩子的文具盒里,那上面,体育课和课外活动往往被“语数外”占用了。而体育课、实验课、课外活动等可以动手和探索的项目是男孩最需要、最偏爱和最擅长的。
应试教育把孩子的学习局限在校园,把学习局限于书本,把教学等同于言语灌输。与国外孩子相比,中国孩子更少有动手实践、身体运动和野外探险的机会。在这种环境下,男孩的长处几乎无处施展。
由于成绩不佳或者调皮捣蛋,男孩常常不受老师喜爱,要么被忽视,要么成为批评和惩罚的对象,这让他们很泄气,难以建立对自己的信心。研究表明,小时候因学业失败记忆所形成的糟糕自我形象往往会保持一生,最可怕的是:这种失败经历可能会慢慢上升为一种失败型的人格,不愿尝试,缺乏改变的勇气,缺乏男子汉气概。
孙云晓指出,男孩的学习更倚重于体验,缺乏体验使男孩对枯燥的单纯书本学习丧失兴趣,从而危及到他们的学业表现。而不了解男孩的学习方式、否定男孩的学习方式,则加速了男孩成为现代教育的牺牲品。
孙云晓说,包括父母和教师在内,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没有认识到或者不愿意相信,在幼儿园和小学阶段男孩的发展普遍落后于女孩的事实,我们往往以同样的难度要求男孩和女孩,以同样的标准来评价他们。更需要警醒的是,我们同样没有意识到,男孩的很多“落后”表现其实是暂时的,只要我们改变对他们的态度,对他们抱有信心,他们将来仍有机会赶上女孩。然而,由于我们对男孩错误的认识,我们过早地对男孩作出各种失败性的评价,导致许多男孩很早就被贴上了失败者的标签。
他强调指出,“差生”现象更是中国教育的一个顽疾。从小学一年级开始贯穿到高中,“差生”的标签成为许多男孩一生挥之不去的阴影。不少学校甚至在中考、高考前,动员“差生”不参加考试,以保证更高的升学率。据有人测算,按照现行评价标准,我国现有的2亿多中小学生中,有5000万是“差生”,其中80%以上是男孩。
改变男孩还是改变教育
放弃改造男孩的想法并非易事。年轻的教师和父母们相信,男孩和女孩尽管有不同,但是所有的孩子都可以用同样的方式来学习,对他们的要求和表现更应该一致。
迈克尔·古里安因自身的成长经历而长期关注男孩教育问题。在小学阶段,他因为经常违反学校纪律而多次被请进校长办公室。五年级时,他被带去看精神科医生,然后开始服用利他林,这是一种中枢兴奋药,常被用来治疗多动症和注意力障碍。到了七年级,他开始逃课。他回忆自己那时在学校的表现是:无法专注于老师要求的事情上;无法按要求长时间安静地坐在椅子上;渴望专注地学好一种东西,而不是不停地学这学那;不想一本接一本地读书;很容易感到厌倦;希望从“做”中学,而不是听老师讲;从不确定理解了收到的指令,而且在老师要求的学习方面也一无所成。尽管到中学的最后一年他的学业开始有所好转,但是在学校的麻烦依然不断。
多年以后,迈克尔遇到一位大学顾问并谈起自己受教育失败的问题,这位有3个儿子的女性顾问听完了他在学校遇到的许多艰难和痛苦的事情后说:“有没有可能是学校也出了问题,而这又造成了你的问题?我也有两个儿子在学校的学习中遇到了类似问题。”
这对迈克尔而言是一个意外的发现。3年后,他在研究生院的学习中认识了更多朋友,用这些朋友的话来说,他们都曾经是“学校的失望人群”、“无法挖掘潜力的孩子”、“缺乏学习动机的学生”,等等。一位朋友还复述父亲曾给他的建议:“没有人期望你会喜欢学校或是关心学业。你必须要做的只是挨过中学,考上大学。如果一个孩子能够做到这一点,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