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学子:人大附中让我与众不同(2)
- 日期:2012-02-22 11:14
- 来源: 学友上传
- 浏览: 次
- 字体:[大 中 小]
说道同学们都非常敬爱的刘校长,学姐又回忆起了另一段附中往事。
“还有一事儿我印象特别深。当时高三的时候我们要换英语老师,但是我们觉得新换的那个老师不合适,跟谁说都没用,后来就直接去找刘校长了。就在办公室门口堵她,她就召开了一个小型座谈会,连夜把我们年级组长叫来开了个会,我们最后就没有换老师,我们就特别感动。她太爱学生了,真的。”
从学姐的眼睛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学子对一位伟大老师深深的敬佩、感激和浓浓的爱。美好的回忆奏起它那特有的美妙旋律,回荡在这间明亮的访谈室中;不息的余音震动着我们的耳膜,在胸腔中诉说,滋润着我们的心灵,留下令人回味的清香。侧头看到窗外的无边黑夜,我们感到的却是被爱着的感动与幸福。
翻看采访稿,我们继续了解着学姐曾在附中的点滴。
说着,学姐介绍起了在附中每天的生活:“早上,先进校门,进班里,然后开始早读。哦,有时候还要值日,然后就上课了。……其实我觉得就跟你们差不多啦。但是我觉得变化最大的就是,我初一那会儿刚入学,当时食堂是六个年级一起吃饭,”学姐话音未落,我们都发出惊讶的慨叹,看来现在的食堂的拥挤程度已经大大减小了。嘴角灿烂的上扬,学姐继续到:“然后每天都要跑过去,两个人坐一张椅子。但现在都分开了,这给我印象最深。”
满足地收获了很多附中故事,我们继续着采访。
“请问你现在升入大学,有没有觉得中学有什么经历能给你大学的生活或是学业带来很大益处的?”我们好奇的问道。
“嗯,有啊。就是每年人大附中升入北大的人都特别特别多。你们没上过大学可能没这种感觉。就是,大学其实是一个特别松散的环境,你也没有一个集体归属感。因为大家现在上课都是选课制度,并不是一个坐在固定教室里的班级。你可能对周围的人都不是特别熟悉。因为人大附中在北大校友特别多,我觉得,能有一个归属感,能找到以前的同学玩一玩啊,大一那年也不会特别寂寞。我觉得挺好的。而且我觉得,人大附中小孩里骨子里就有一种自我优越感。而且人大附中有很多除了学习以外的东西,就像是社团啊学生会啊之类的东西。我原来在学生会工作过,觉得对自己能力也是一种锻炼。然后现在在北大学生会活跃的那些人,基本上每个部的部长都是北京的,而且人大附的特别多。也是一种特别的财富吧。”
进而,我们又问起附中较其他学校在教学上的特别之处。
学姐微微一笑,说道:“我们班上其实有特别多外地的孩子吧,就能听到他们说他们学校每天强制他们吃完饭就要晚自习,到十点。但我们那会儿吧,其实高三没有死学习那种。经常有大家交流一会儿啊,放松放松啊,玩儿点什么的。这样对放松心情比较好,不会学傻了。”
恰好之前提到了学生会,我们又赶紧追问学姐在学生会上有什么体验。
“啊其实,我高一的时候在学生会宣传部当干事,后来高二的时候呢就到了学生会电视台当干事。一直是干事……(笑)
“我记得当初我当电视台干事的时候办过一个电影节,当时你们肯定都还很小。那个就挺锻炼人的。当初我记得我是设计了后面一个背板,我本来其实PS什么的都是不太会。然后通过老师带着我一点一点弄过来的,包括有一些摄像的什么知识都是电教老师教给我的。”
我们会意地点点头。人大附中是一个充满精英的地方,不是每个人都能站在最高点来做领导者。但是正是有很多像学姐这样做着最基本工作的同学,才让大家能够享受到丰富多彩的活动。并且大多数的我们都能对学姐的经历感同身受,这样的活动给了我们不少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