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即将参加中考的学子们的几句话,即使你现在的处境非常糟糕,也要记住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顿·亨特在童年时有次深陷“绝境”,但他牢记父亲的教诲,靠“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毅力和方法,终于让自己“脱险”。
面对中考就要临近的日子,很多平时成绩不好的同学,都以为自己已经如同深陷“绝境”,于是常常暗示自己:反正就这样了,听天由命吧。因为他以为学习对自己来说那就是“绝症”,已经无可救药,于是自暴自弃,“心安理得”地让自己当了学习的逃兵。
可是,我们都知道中考的判决书离现在还有一个多月。为什么轻易给自己判了个“死刑”呢?这次逃避了,下次遇到人生的另一个“绝境”呢?再给自己判个“死刑”?难道一定要弄得自己的人生暗淡如斯?!为什么不尝试“走一步,再走一步”?通过走一步,再走一步,先解决一个个的小困难,直至战胜如“绝境”般的大困难。
记住“听天命”前面还有一句,叫“尽人事”。只要自己尽力了,最终方能问心无愧。
愚公移的是山,不移的是他的信念。
《愚公移山》的故事,我们耳熟能详,但又有几人能被他的信念所感动呢?这是一种明知败局已定,也坚持到将最后一颗子弹送入敌人体中的信念。这种信念自然更令人肃然起敬。
要坚持走一步,再走一步必须还要有坚强的意志和信念。你是否常常暗示自己:我能行。学习是很累,特别是对于基础不好的同学来说,那更是一种折磨。任何一次挫败和打击都足以动摇你学习的信念。所以,你必须把自己想象成愚公,愚钝自己对所有挫败的感觉,愚钝一切对自己不屑的眼神。不去想结果如何,只在乎自己现在的行为。
坚守自己的阵地,为自己的信念,而让自己的热血奔流不息。
孤独之旅是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
曹文轩在《孤独之旅》给我们讲述的是少年杜小康辍学后随父亲一起到荒无人烟的芦苇荡放鸭子,经历了从开始的恐惧、孤独到暴风雨之夜找鸭子变得勇敢坚强起来的故事。事实上,这里的孤独指的是心理上,只有一个人专注于学习或某项工作时,才能体会到的境界。
对于中考的学子,这个年龄正是情绪感强烈,并耐不住寂寞的年龄。单是网络的诱惑就足以摧毁意志力不够坚强的信念。所以,我们必须学会让自己的心灵禁得住“孤独之旅”的考验,以百米冲刺的毅力,“遗忘”学习中遭遇的“孤独”——不管自己身处哪个位置,不管身边是否有“掌声”,不管自己的“肌肉”是否疼痛,我们只在意自己能否“望尽天涯路”。
如果学习中能体会到“孤独”,那是我们的“幸事”,因为这会催化我们心理的“成熟”,让我们离成功会更接近。这比任何分数都有意义的多。
吕蒙令人刮目相看,是因为他不再为自己找任何借口。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一语出自《孙权劝学》,说的是吕蒙。刚开始,吕蒙是孙权帐下的一员武将,或者说只是一介武夫,孙权劝其从学,吕蒙却“以军中多务”为借口,疏于学习。但孙权现身说法来劝告吕蒙:“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你很忙,但忙过我吗?我不是照样常常读书吗?于是,吕蒙明白,借口是庸人的专利。此后,发愤读书的吕蒙,让鲁肃惊叹他“非吴下阿蒙”。最终成就了一番丰功伟业。
推荐内容
教育新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