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孩子内在的自信和乐观。幸福既是一种外部的状态,也是一种内在的能力。父母和教师在培养孩子“幸福”能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尤其需要科学行事,谨慎行事。父母应该创造宽松的家庭氛围,尽可能给孩子更多的选择,而不应事事以自己的好恶去强求一致。而且,父母要注重培养孩子从多方面获得幸福的能力。如果把幸福寄托在一种追求上,一旦不成功,往往会造成长久的甚至终身的痛苦。
药家鑫,一个品学兼优的大学生,因为一念之差,开车肇事撞人,又将伤者刺了八刀,走上不归路。为什么一个家庭健全、父母倾心血培养的好学生,会有如此极端的行为?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儿童门诊杨莉博士认为,从药家鑫的家庭教养方式,也许可见一斑。他的父母为了孩子倾其所有,在情感和物质上非常溺爱;但是,对孩子的心理感受和兴趣爱好,父母却全然不顾及,“不弹好琴就挨打”,表现非常严厉,甚至专制。
杨莉博士指出,在儿童青少年门诊,这种情况并不少见。家长的逼迫,一方面会使孩子的真实想法受压抑,敢怒不敢言,很难形成健全人格,缺乏独立面对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高压政策让孩子不会沟通,容易产生认知偏差,甚至看问题极端化,难以应对突发状况。因此,家长对孩子的爱,一定要方法得当。该满足的要满足,该坚持的原则不能忘;同时给予孩子充分的尊重,平等地和他们沟通。
“好孩子”的压力其实更大,教育理应贴近孩子心灵
“我们一直以来都在忽视一个现象:孩子承受的压力有一些是来自外部的,但是更大的压力是孩子把外部的压力内化了。”著名教育专家孙云晓说。
孙云晓介绍,一个人习惯的形成通常要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个是被动阶段,这时人们的行为更多的表现为遵从,遵从外在的要求和压力;第二个是主动阶段,这时人的行为更多的表现为认同,认同来自外部的要求和压力;第三个是自动阶段,这时人已经把来自外部的要求和压力完全内化了,行为的动力来自自己。
推荐内容
教育新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