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一项统计表明,有心理障碍的中学生中,每10例中就有6例是成绩优秀的学生,把“别人家的孩子”弄成“神奇的生物”,其实也是一种“捧杀”。高、中考结束后,各地又要涌现出一批新科“状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然而,父母给的不仅是榜样,更多的是让孩子们自惭形秽的郁闷以至绝望。父母指望的“压力变动力”,似乎正在成为许多普通孩子心中的不可承受之重,使他们看轻自己,怀疑自己,甚至放弃自己。专家指出,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孩子内在的自信和乐观,要让孩子自己跟自己比,让孩子从自己的所作所为和所思所想中“看到自己”和“成为自己”。
“茫茫宇宙中,有一种神奇的生物;这种生物叫做别人家的孩子;这种生物考清华,上北大;这种生物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甚至会刀枪剑戟斧钺钩叉,而我们只会吃喝拉撒……”最近,网上流行的一篇题为《别人家的孩子》的文章引起了许多孩子的强烈共鸣。
几乎所有人都有一种记忆,当父母唠叨“别人家的孩子”时那份黯然甚至绝望的心情。父母爱在自家孩子的耳边唠叨“别人家的孩子”,是我们的文化传统,见贤思齐,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然而,父母给的不仅是榜样,更多的是让孩子们自惭形秽的郁闷以至绝望。父母指望的“压力变动力”,似乎正在成为许多普通孩子心中的不可承受之重,使他们看轻自己,怀疑自己,甚至放弃自己。
教育应尊重每一个孩子的禀赋特长
现在很多媒体对“好学生”只看分数,赞美的水分太大。我们这些年的教育中有一个现象是,让孩子从小就经受各式各样的选拔和淘汰,导致相当一部分孩子被教育体系忽视了,甚至放弃了,被单一坚硬的社会考核价值体系冷落了。社会亟须对此纠偏,改进教育,使每个孩子的价值都得到认可,让每个孩子都有尊严,都自信快活,都有充实丰富有趣的学习、文体生活,都有符合自身特点的成才途径和光明前途。
推荐内容
教育新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