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认为一部分飞禽是靠地球磁场來定向导航的, 比如信鸽; 也有人提出鸟类是根据太阳和星辰來导航的.
现在一种比较流行的理论认为, 鸟类的迁徙习性和辨识旅途能力是与生俱來的, 這只能用遗传來解释.
鸟类的迁徙习性是由史前时期觅食的困难所造成的.那时, 为了寻找食物, 鸟儿不得不进行周期性的长途旅行.這样年复一年, 世世代代, 经过漫长的演化过程, 各种迁徙习性就被记录在它們的遗传密码上, 然后经过核糖核酸 (RNA) 分子一代一代传下來.因此, 那些很早就被父母遗弃了的幼鸟, 在没有成鸟带领、也没有任何迁徙经验的情况下, 仍然能成功地飞行千里, 抵达它們从未到过的冬季摄食地.
科学家們曾用鹳鸟做过实验.生活在德国的鹳鸟有兩个品种, 一个生活在西部, 一个生活在东部, 它們在一定季节都要迁飞到埃及去.但這兩个品种的鹳鸟迁移路线并不相同.生活在西部的鹳鸟是飞越法国和西班牙上空, 然后越过直布罗陀海峡, 沿着北非海岸, 飞抵埃及的; 而东部的鹳鸟则绕过地中海的末端直抵埃及.
科学家把东部鹳鸟的蛋, 移置到西部鹳鸟的窝里, 待孵出小鸟后, 加上标记以便辨认.令人惊奇的是, 东部小鸟长大迁飞时, 并没有跟随饲养它們的养母 (西部鹳鸟) 一起飞行, 而是按照自己祖先固有的东部鹳鸟路线飞行.這个实验生动地表明, 鹳鸟迁飞选择哪一条路线, 并不是简单地跟随长辈的结果, 而是遗传因素支配下的本能.
那么, 這种遗传能力究竟是怎样形成的?既然知识的获得性不能遗传, 那么定向识途的知识又怎么可能编入遗传密码呢?這又是摆在遗传学家面前的一大难题了.
教育新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