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完年新学期开学后,离高考的日子还不到三个月的时间了,高考复习的气氛是越来越紧张了,广大的高三学生家长及高三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就是怎么在这几个月内把成绩提上去,以便能在高考中考个好成绩,考入好的大学。
从我与同学以及部分家长的谈话中了解到,家长都在对备考冲刺策略以及快速提分技巧方面感到不知所措,更不清楚怎样帮孩子减压,怎样让孩子处于临考前的最佳状态?虽说做父母的很多都是高考过来人了,但现在的高考制度和以前相比大不相同,考试细节以及其他的琐碎事情做家长的也是摸不清头脑,更何况还有不少的家长都没有参加过高考甚至没有读书,他们深知吃了没文化的亏,想尽办法只求不让自己的下一代再吃同样的亏,所以家长比学生更加焦急。
有句话叫:有志者事竟成。只要下决心,努力去做,高考也不是想象的那么难,首先,复习要有计划、按步骤;其次,一定要找到复习中的“软肋”,这直接关系到考试能否得高分!找“软肋”就是找到最薄弱的环节,有些可能是导致考生失利的重要环节,只要得以解决、突破,复习就会取得良好的效果,甚至也会有意想不到的超常发挥,最终轻松的赢取“高考”这场“攻坚战”。
那么如何才能找到并击破高考复习中的“软肋”呢?
博主根据从事教育工作十多年,经多年对高考以及广大考生的研究,总结出了高中复习中主要有三大“软肋”。现在与广大的考生家长和学生、老师共同分享:
一、勤于动笔,防止眼高手低。
“动笔才是思维的真正开始!”而许多考生懒于动笔,一定吃大亏。有条规律:听明白了、懂了、会了、会做、动笔做就错,表明复习中最易断裂的链条就是动笔,不动笔则一写就错。而解题即看、想、写,第一步就是审题,所以其重要性不可忽视!如不能做到认真审题后再动笔,就会“一招失误,满盘皆输”。这与心理紧张有关,因此审题过程就一定要克服紧张情绪。另外,回答试题时一定要注意四个方面:学科语言、学科术语、语言的层次性、语言的逻辑性。因为阅卷老师要踩点即“题眼”,有“点”就得分,没“点”不给分。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运用学科语言、学科术语去思维,去表述答案才能得高分。还有,一定要明白错题就是分数,向错题要分数。但是要走出题海战术,精做而非多做,认真反思,归纳总结,最好是总结出每一类型或是每一学科的答题规律、计划及答题策略来,以备在下一次的考前进行预热提醒。最后查漏补缺,补弱增强,强科更强,弱科变强。因此,复习中动笔是十分重要的一环。自然学科要动笔练,人文学科更要勤于动笔。
二、看书知“根源”,以不变应万变。
教科书是命题惟一依托,《考试大纲》是命题惟一依据,那么这也是复习的惟一依托和依据。复习中一定要一手抓《考试说明》、一手抓教科书,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一定要重视教科书以及平时老师上课时的笔记本、错题本!要认真的反思、回顾、联想总结过的知识点、做过的试题和规律。否则只以为复习就是不断做题,其结果注定预一定要吃亏的。
三、打牢基础知识,防止低级错误。
首先,“高考是能力的考查”,但“考查任何一项能力都必须以相应的知识为载体”。命题专家表示:基础知识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和依据,一定要高度重视,以免酿成苦果。
其次,要重视中低档试题。试题分为易中难三个档,《考试说明》对于中考试题易中难的比例是定性的表述“以中等试题为主”,复习绝对不是越难越好。但试题不是每一道题都是给每一个考生预备的,就是说有一些拔高题是为一些特定学生设计的。
推荐内容
教育新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