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频道

青少年调查与思考:对生命和死亡了解多少?

  • 日期:2013-09-30 14:28
  • 来源: 乐学
  • 浏览:
  • 字体:[ ]

  前不久,药家鑫因故意杀人被判处死刑的消息成为全国各大媒体竞相报道的对象,也成了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热点话题。一个大学生,对生命没有一点敬畏之心,极其漠视他人生命,最终酿成这场悲剧。

  在现实生活中,青少年打架、群殴、吸毒、自杀、虐待动物等事件也频频见诸报端,牵动着人们的神经,震撼着我们的心灵。悲剧在一次次发生,人们不禁要问:这些青少年怎么了?我们的教育怎么了?如何才能让一朵朵“生命之花”绚丽绽放?

  生命教育的缺失严重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学校和家长对孩子智力的开发可谓不遗余力,而关乎学生身心健康的教育却往往有意无意被忽略了。

  据《泉州晚报》报道,福建省泉州市南安东田中心小学一名13岁女生服农药,经抢救无效死亡;据《新快报》报道: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某中学一位初中三年级学生,因两次作业没完成挨了老师的批评,承受不了压力而服毒自杀。近年来,北京、天津、武汉等地高校相继发生多起大学生坠楼身亡或自杀事件。

  据相关部门调查显示,我国青少年自杀率近年来呈上升趋势,且有低龄化倾向。有专家指出,这与生命教育的缺失不无关系。

  在平日的教育中,生命教育的实际情况到底怎样?记者日前对淅川县一中八(2)班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此次调查共发出问卷80份,内容涉及人生价值、安全常识、心理健康、自我认识、家庭教育等多个方面。我们对回收的72份有效问卷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仅有29%的学生认为自己掌握了必要的安全常识,初步具备了自护自救技能; 73.6%的学生表示家长和老师没有对自己进行过生命教育;17%的学生对不锻炼身体、打架斗殴、沉溺网络游戏等现象持无所谓态度。

  在被问及“你快乐吗”这一问题时,69%的学生选择的是“不快乐”。另外, 26.3%的学生在遭受挫折和困难时否定自己,认为“我真没用,连这也做不好”。

  今年14岁的王红是位性格内向的女生。她告诉记者,在学校朋友不多,回到家里,父母只是在意她的学习成绩怎样,至于内心有啥烦恼和想法,父母很少过问,这导致她越来越感到孤独与抑郁。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像王红这样的学生,不在少数。

  说起自己的孩子,郑州市的王先生直摇头。他给记者讲了这样一件事:一次,他的孩子因为乱花钱,被他批评了一顿。可没想到,第二天孩子竟然选择了离家出走。好不容易找到了孩子,好说歹说才把他“请”回了家。

  “漠视生命,缺乏爱心。”这是一位教师对当前部分学生的评价。他举例说,前几年,他所在的学校有两名同学产生了矛盾,结果,其中一人竟用小刀将对方刺伤,双方家庭还为此打起了官司。

  面对生命教育的严峻形势,许多教育专家不无忧虑地表示,这不仅严重影响了孩子自身的健康成长和家庭的和谐,对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进步无疑也是不利的。如何对孩子开展生命教育,已成为摆在全社会面前的一个大问题。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当前生命教育的缺失?

  功利教育导致青少年“生命困顿”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葛晨虹认为,种种青少年对生命的漠视和生命困惑现象的出现,与整个社会教育理念及其生活环境相关。

  他认为,长期以来,教育一直被“功利”所包围,生命教育已成当前教育的盲点。孩子对死亡缺乏最起码的了解和思考,不清楚“死”的真正含义,也不知道“生”的宝贵,自然不懂得珍爱自己的生命,更不知道尊重他人的生命。

  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大多数父母都没有意识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

  “现在竞争这么激烈,不好好学习将来咋办?再说,考上大学不仅对孩子的将来有好处,我们全家人脸上也有光。”在淅川县城做服装生意的魏先生说。每个家长都有望子成龙的心态,把孩子的学习成绩看得比什么都重。至于生命教育,很多家长认为根本没有必要,只要保证孩子吃好、穿好、不生病就行。

相关文章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19 学霸哥湘ICP备13002298号 链接/广告QQ:287668250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