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还要注意观察孩子,如果出现某科作业较慢,错误较多,马马虎虎,可能就是偏科的初始表现。这时家长就要注意和老师沟通,了解孩子该科学习的课堂情况,防止出现实质性偏科。
“部分孩子的偏科问题,是受到老师的影响。”静安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副主任陈小文深有感触,孩子偏爱某一科目,往往是由于喜爱这一学科的任课老师。喜欢任课老师对他的关注,他受到表扬和鼓励;也可能是老师讲课方式条理清楚,风趣幽默,孩子学习起来比较轻松。
如果是老师教学上的原因而使孩子产生“厌恶”某一门学科的话,家长一方面要对孩子进行正面教育,让孩子理解老师、接纳老师,消除对老师的隔阂和抗拒心理;同时家长要积极与老师沟通。在大多数情况下,老师都是通情达理的,会采纳家长的合理意见,配合家长的教育工作的。
看待偏科要摆正态度
记者在某育儿论坛上看到一项调查,“作为家长,对孩子偏科的态度是什么?”有20.93%的家长选择了“完全不能接受,孩子必须全面发展”,58.14%的家长选择“一定程度上可以接受,甚至一定条件下鼓励偏科”。剩下的家长则选择了“凭孩子自由发展,喜爱学科鼓励,不喜爱的学科能够及格就好。”
“持有怎样的观念,决定着家长在纠正孩子偏科中的角色。”陈小文称,应该注重分析孩子偏科的成因,当孩子是由于学习习惯和态度造成了偏科,属于主观原因,是可以扭转的。而如果是孩子学有余力,又对某些科目特别感兴趣,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并没有影响到其他学科的发展。这种情况下,应该持鼓励的态度,家长可以放心大胆地让孩子发展他的特长。
“而第三种‘凭孩子发展’的态度,我认为不太可取。”陈老师指出,家长始终应该关心孩子的成长,及时引导和纠正比较明显的偏差,还是十分重要的。
另外,陈老师也提醒家长,纠正孩子偏科切忌“唠叨式督促”或是频繁给孩子加码,这样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使得他们更“憎恨”某些学科。
【经验之谈】 有兴趣也不能偏科
毕业于七宝中学的孙沛阳,现在已是北京大学考古学系大二学生。痴迷于青铜器的他,高中时期也有过偏科的烦恼。幸亏在高三时补好了自己的弱势学科,否则空有一技之长也深造无门。
早在孙沛阳八九岁的时候,他就对乡下田地里出现的碎瓷片很感兴趣,经常捡一些回家收藏,之后还买了很多有关陶瓷鉴定的书籍进行研究,逐渐开始“无师自通”。
进入高中后,孙沛阳对于青铜器和古文字的研究更是到了痴迷的程度,常常一个人关在房间里,钻研考古方面的书籍,一看就忘了时间。当他沉迷在自己的爱好里时,家长和老师却为他担忧,用当时老师的话来说,如果别人是将100%的精力花在学习上,孙沛阳是将30%的精力花在学生会工作上,将30%的精力花在考古研究上,将40%的精力花在学习上。
“他的语文成绩很突出,但英语和数学却相对表现出弱势,拖了后腿。”到了高二,孙沛阳的妈妈开始着急起来,儿子当时的成绩就在一本线上下,由于受到英语和数学成绩的限制,想考更好的大学很危险。尤其在孙沛阳获得北京大学加30分的优惠政策后,全家人更是为他能否考上这一名校担忧不已。
“当时,很多热心人都忙着为儿子推荐家教,但儿子坚决不同意,尽管内心很挣扎,我们还是选择尊重他。”孙妈妈告诉记者,由于自己常年在外地上班,儿子上高中后基本已独立,因此,他一直很有主见。
“他既然相信自己有能力提高成绩,我们就没有强迫他。”孙妈妈说,尽管他们也曾因为儿子的兴趣爱好与他发生过小冲突,但最终还是彼此都做出了妥协和让步。“我们之间达成了一致的共识,我们支持他的爱好,但不能影响正常的学习。”
推荐内容
教育新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