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后期(106—220年)人口发展的停滞
- 日期:2009-06-19 16:22
- 来源: 互联网
- 浏览: 次
- 字体:[大 中 小]
从殇帝延平元年(106年)到献帝延康元年(220年)的一百一十四年,是东汉的后期,也是东汉王朝统治日趋腐败、没落,终至消亡的时期。在这一时期的前一阶段,即殇、安、顺、冲、质诸帝统治的四十年间(106—146年),东汉人口在最初八十年的迅速增长之后,又转入停滞状态。
东汉后期,社会矛盾激化,豪强地主田庄的发展和土地兼并的剧烈进行,使广大农民破产流亡。由于外戚宦官专权,统治集团极端腐朽,政治黑暗,官吏贪残,对人民横征暴敛,任意征发,致使“田畴不得垦辟,禾稼不得收入,搏手困穷,无望来秋”。再加上因多次镇压羌族人民的起义,造成“人弃农桑,疲苦徭役”,“兵役连年,死亡流离”,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人口大量流失,因而安、顺、冲、质四朝在前期人口迅速发展之后,即转入停滞状态,始终徘徊于九百余万户,四千余万口上下,人口年平均增长率由和帝元兴元年(105年)的19.5‰,降至质帝本初元年(146年)的-9.2‰。《晋书·地理志》记载:“至桓帝永寿三年(157 年),户一千六十七万七千九百六十,口五千六百四十八万六千八百五十六,斯亦户口之滋殖者也”,这是东汉时期户口见于历史记载的最高数字。
事实上,桓帝统治时期,政治更加腐朽,前期是外戚梁冀擅权,“威行内外,百僚侧目,莫敢违命”,在其当权时期,对郡县的调发十倍于往昔,人民大批被榜掠割剥,死于棰楚之下;后期则宦官“五侯”横暴,他们“手握王爵,口含天宪”,宦官的兄弟姻亲,宰州临郡,“虐遍天下,民不堪命”;官僚和太学生与外戚宦官的斗争,造成第一次“党锢”之祸。桓帝本人穷奢极侈,挥霍无度,不惜公开卖官鬻爵,大肆聚敛。再加上水旱蝗灾,连年不断,永兴元年(153 年),全国三分之一的郡县遭受水灾、蝗灾,流民达数十万户之多;延熹九年(166年)司隶、豫州受灾,饥饿而死者,十有四五。桓帝在位的二十年内,大小起义达二十余次,东汉王朝已处于疮夷满目,岌岌可危的境地,其人口数字并不能反映东汉最盛时期的水平。
桓帝以后,灵帝统治时期,统治阶级更加腐朽,官僚和太学生反对宦官的斗争,导致第二次“党锢”之祸。灵帝卖官鬻爵,变本加厉,更巧立名目,大肆聚敛。在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人民生活陷于绝境的情况下,自然灾害及人民起义连绵不绝,出现“河内(今河南武陟)人妇食夫,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夫食妇”的惨剧。在天灾兵燹下,人民流移死亡不可胜纪,全国户口已很难查清。东汉末灵、少、献帝各朝,均已不见人口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