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到相同年级学生有更多的共性,所选拔的资深班主任最好能与新班主任处于同一年级,至少在年级跨度上不能相差太大。因为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心理发展上呈现不同的阶段特点,同级班主任更方便相互观摩交流。
(二)师徒模式的实施步骤
人类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然后上升到实践的过程。新班主任知识经验的获得,同样要经历先感性认知,再理性反思,然后用来指导实践的过程。因而,师徒模式的实施要遵循人类认知的特点与班主任工作的性质,分为三个循序渐进的阶段。
1.观摩学习阶段
这个阶段是即将成为班主任的教师的准备阶段,时间可安排在担任班主任之前的半年。新班主任在真正任职之前,要做好心理上、知识上的准备,需要接受系统的培训,获得关于班主任工作的一些基本知识。通过此类培训,可以使“准”班主任们习得常规的班级管理理论知识。但要真正地认识班主任这个岗位,为未来的班主任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还必须深入到班主任工作实践中去获得感性经验。因而,学校在选定新班主任之后,一定要安排至少半年的班主任“见习期”。可以预先选定“师”班主任,让新班主任以副班主任的角色进入“师”所在的班级观摩和实习,并尝试着在“师”的指导下去处理一些班级管理常规问题。“师”班主任要经常通过主题班会、集体活动等形式安排新班主任进入场景,获得感性经验。通过半年的见习,新班主任便能够了解班主任工作的常规,并初步领会一些班级管理的策略,在心理上完成从一般教师到班主任角色的转变和适应。
2.初任班主任阶段
担任班主任之后的第一年,是教师真正步入班主任工作,走向独立管理一个新班级的初始阶段。这时,师徒的角色都要发生一些转变:新班主任开始从“幕后”走向“台前”,而“师”则以观察者、辅导者和激励者的角色出现。“师”不再具体干预新班主任的班级管理,但要敏锐地观察新班主任在工作中的一些表现,防止其在班级管理中走入误区。同时,对于新班主任遇到的一些棘手的、个人难以解决的问题,如突发事件、班级矛盾等,师徒可以相互切磋,分析问题情境,由“师”给予指导性的意见或建议,还要鼓励新班主任在面对挫折时不要退缩和沮丧,要大胆地、创造性地去开展工作。由于见习期在资深班主任指导下参与班级管理实践,已经增强了新班主任的自信,所以在初任阶段新班主任可以通过真实的班级管理情境,去理解和领悟班级管理策略,在已有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实践,从而逐渐积累更为丰富的经验和智慧。
推荐内容
教育新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