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口才 > 名人口才 > 正文

存小异以求大同(3)

  • 日期:2011-05-17 11:24
  • 来源: 未知
  • 浏览:
  • 字体:[ ]
这篇演讲的鲜明主题是通过清晰、严谨的结构来展现的。全文共十个自然段:第一段是开场白,交代补充发言的缘由;第二至九段是演讲的主体部分,揭露帝国主义者的造谣中伤,阐述“求同存异”的方针。这里又分两大层次,第二、三、四、五段是一个层次,阐明中国代表团的主张,强调应该求同存异。第六、七、八、九段是一个层次,论述亚非国家之间能够求同存异,提醒人们警惕帝国主义分子“施放烟幕”;第十段是结束语,指明求同存异的意义,号召亚非国家加强团结,为亚非会议的成功而努力。全篇逻辑严密,气势贯通,使人有豁达、通畅之感。自然恰当的引用手法,也增添了演讲的服人力量。周恩来的确是一位伟人,他在掌握斗争策略上表现的大智慧,堪称万世楷模。下面再看两个以周恩来总理为主角的小故事。 钢 笔 50年代的一天,一位美国记者在采访谈话时,看到周恩来桌上有一支美国派克钢笔。他以带有几分讥讽口吻问道:“请问总理阁下,你们堂堂中国人,为何还要用我国钢笔呢?”周总理听了,风趣地说:“谈起这支钢笔,话就长了。这是一位朝鲜朋友的抗美战利品,作为礼物赠送给我的。我无功受禄,就拒收。朋友说,留下做个纪念吧,我觉得有意义,就留下了这支贵国的钢笔。”那位美国记者听了,如鲠在喉,无言以对。 单刀直入 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张学良、杨虎城手下的军官情绪冲动,坚决要把蒋介石杀掉。周恩来同志受党中央委托,亲赴西安,力求和平解决。
     面对那些愤怒异常,言词激烈的军官,周恩来同志劈头反问一句:“杀他还不容易,一句话就行了!”这话不同寻常、尖锐泼辣,引人深思。超越凡响的一句话,立刻使愤激的人们平静了。“可是,杀了他以后怎么办呢?局势会怎样呢?日本人会怎样?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会怎样?各位想过吗?”周恩来同志连发五个问题,步步紧逼,把军官们问住了。是呀,这些问题确实没有好好想过。杀了蒋介石以后怎么办呢?大家陷入了沉思。这时,周恩来同志抓住战机,深入一步作正面分析:“这次抓了蒋介石不同于十月革命逮住了克伦斯基,不同于滑铁卢擒获了拿破仑。前者是革命胜利的结果,后者是拿破仑军事失败的悲剧。现在呢,虽然捉了蒋介石,可并没有消灭他的力量,在全国人民抗日高潮的推动下,加上英美也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所以迫蒋抗日是可能的。我们要爱国,就要从国家的民族的利益考虑,不计较个人的私仇。”这段话清楚明快,分析透彻:先讲了西安事变的性质,再讲了目前形势,最后提出我们考虑问题的基本原则。那些坚决主张杀蒋的军官听得心悦诚服。求同存异,有一个基本点,就是要设法找出并夸大双方的共同点。欲使初次见面的人与你亲近的话,最好的方法是找出两人的共同点,即使是很小的共同占也无所谓,并且愈多距离也愈近,如此一来,事情就好办多了。
     所谓好的对象,必定是双方有许多的共同点,共同点愈多,两人的感情也愈显得密不可分,对方即使是很顽固的人,也会很容易说服,或许开始时双方只有一个共同点;但不能就此满足,而必须继续的找出更多的共同点。并且不断的将它们反复的提出,这样对你的说服工作会更有助益。若是还无法将他说服,不妨再试试另一说法:“依你说的话,我们两人之间似乎没有什么共同点。但我认为我们还是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我们双方都有解决这个问题的热忱。既然如此,我们不妨继续努力,一定可以寻出其他的共同点。”由于你一再的强调共同点,自然而然对方就会慢慢的开启他的心扉。为了使他有更深刻的感觉,你必须一再的反复这些共同点,即使是看起来毫无意义,例如:同校的毕业生、同一老师教过、去过相同的地方、同样是薪水阶级等,但是却能有料想不到的效果。求同存异的另一个基本点,就是要树立双方共同的假想敌。曾有一部小说的内容,是叙述美、苏二强于对峙后,终引发了争战,正欲动用核子武器时,突然传来一则消息,说火星人攻向地球了,此时的美、苏便打消了对战的意念,而协力对付外来共同的敌人。这篇故事看似单纯,但却十分巧妙的利用了心理学的技巧。人,或多或少难免会存有“共同”的心理,简单的话,如模仿、流行等,看见别人做,自己也想跟进。人心虽存有这种“共同”的意识,但是当双方利害关系发生冲突时,这共同心理便产生不了作用。
     如前所述,美、苏两国若无共同敌人的出现,则他们的共同心理也很难产生出来。同样的道理也可应用于商场上。有两家厂商为了生意上的竞争,而搞得十分不痛快,此时突闻消费者对他们提出共同的指责,于是这两家厂商顿时停止了竞争,而共谋问题的解决。当你要说服别人时,千万注意,尽量使用“我们”、“我们大家”这类具有趋同性的字眼。自古以来出现过不少有名的演说家在演说时与听众打成一片的现象,譬如当他举起拳头时,成千上万的听众也同样的举起拳头附和着。为何他们在演说中会与听众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呢?其秘诀便在于所使用的言词和所持的态度所致,不是为了他个人,而是为了大众,使听者能够产生共同意识。并且为了达到此一目的,他们在演说中更是频频使用“我们”、“我们大家”等字眼,以表示这些都与你我众人息息相关。所以只须简单的几句,即可笼络大众的心,使众人能有“命运一同”的意识产生。现代的外国政治家也同样会使用到类似的发言形式,如:“我们要趁早将牛肉自由化,使大家能食用到廉价的牛肉,所以我们须行使我们共同的权利,以达成此一目的。”使听者感觉到这是我们大家共同的问题,并非某一个人的事情;然而那些人虽是使用了“我们”这一字眼,但或许他们是为了个人的利益也说不定,可是至少在群众的感觉中是与自己切身有关的事物。由于每个人的内心都存有或多或少潜在的“自我意识”,所以也都不愿受到他人的指使。

相关文章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19 学霸哥湘ICP备13002298号 链接/广告QQ:287668250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