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小异以求大同
- 日期:2011-05-17 11:24
- 来源: 未知
- 浏览: 次
- 字体:[大 中 小]
求同存异,在人际交往中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原则。人与人之间,由于政治见解、宗教信仰、社会地位、个人性格等等方面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差异,所以完全的趋同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通过一方或者双方的让步,在枝节问题上不予追究(存小异),取得原则、方向问题上的一致或基本一致(求大同),却是可以实现的。要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就必须先找出双方的共同点,以此共同点为中心,建立更进一步的关系,这是人类的普遍心理。只要找到彼此共通点而加以扩大,无论对方是多么顽固强硬,也终能说服成功。譬如一对初相识的男女,男方深被女方的外表仪态吸引,欲进一步建立朋友关系。在倾谈中,他必会尽量找出彼此的共同兴趣,发掘双方均有兴趣的话题,通过这些共通点,女方对男方产生深刻印象,关系渐形亲密。在找出这个共同点时,更要刻意强调。例如与对方谈话时,只要他有一丁点意见是与自己相同,即立刻说:“对,对,我非常同意。”,或刻意将共同点反复编入谈话中。总之,要让对方意识到彼此是意见一致的。如果对方相当强硬,不妨说:“照你的说法,我们的意见是根本不同。但我相信我们都希望将问题解决,这点应该是相同的,是吗?所以请你不要一开始就说不行,我们何不深入一点找出大家的共同点呢?”这样的不断重复“双方具有共通点”,使对方强硬的立场软化。在求大同存小异方面,我们有一个非常好的范例可以提供给大家,这个范例中的主人公,就是大家非常敬仰和爱戴的周恩来“总理。
周恩来(1898—1976),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淮安。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卓越的领导人。他在中国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长期担任党和军队的主要领导工作,为中国革命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对人类进步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受到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尊敬和爱戴。他具有多方面的优秀才能,是世界上公认的第一流的外交家、宣传家和演讲家。1955年,亚非29个从殖民主义压迫下新独立的国家和地区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举行会议,讨论国家形势和有关亚非国家共同利害关系问题。周恩来总理率领中国代表团参加了这次大规模国际会议。4月19日,根据会议发展情况,周恩来临时决定将原来的发言改用书面散发,另外针对帝国主义对新中国的造谣中伤,在下午的全体会议上做了一个补充发言。这就是极其著名的万隆演讲。周恩来总理的补充发言全文如下:主席,各位代表:我的主要发言现在印发给大家了。在听到了许多代表团团长的一些发言之后,我愿补充说几句话。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我们共产党人从不讳言我们相信共产主义和认为社会主义制度是好的。
但是,在这个会议上用不着来宣传个人的思想意识和各国的政治制度,虽然这种不同在我们中间显然是存在的。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在我们中间有无求同的基础呢?有的。那就是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而且现在仍然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这是我们大家所承认的。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同意五国总理茂物会议所宣布的关于亚非会议的四项目的,而不另提建议。本来,对于美国一手造成的台湾地区的紧张局势,我们很可以在这里提出如同苏联所提出的召开国际会议谋求解决的议案,请求会议加以讨论。中国人民解放自己领土台湾和沿海岛屿的要求是正义的,这完全是内政行政和行使自己的主权,并得到许多国家的支持。我们也可以提议会议讨论承认和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问题。去年,科伦坡五国总理会议,还有亚非其他国家,都曾经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地位。而且,中国在联合国所受的不公正待遇,也可以在这里提出批评。但是,我们并没有这样做,因为这样一来,就很容易使我们的会议陷入对这些问题的争论而得不到解决。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而存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