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偶书》片断赏析
领悟诗意
师:为什么作者在“儿童”的眼中成了客人呢?请找出说明原因的诗句。
生:是“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师:找对了。请分小组说说诗句的意思。
生:(小组练说)
师:能说说诗句的意思吗?
生:我小时候离开家乡,年纪大了回来;家乡的口音没有改变,两鬓的头发已经疏落了。
师:前半句增补了“我”显得较完整,后半句能说得通顺些吗?
生:两鬓的头发已经疏落了,但家乡的口音没有改变。
师:这样就通顺多了。理解诗意,有时可以将诗句中的词调换一下顺序。面对“鬓毛衰”的作者,“儿童”是怎样的呢?
生(开):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师:理解诗句的意思吗?同桌相互说说。
生:(同桌练说)
师:谁愿意来交流交流?
生①:儿童见了不认识,笑着问我从哪里来。
生②:村里的小孩子见了我一个也不认识,咯咯地笑着,问我是从哪里来的。
生②:孩子们都不认识我,笑着问:“您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呀?”
[简评]从理解词语到理解诗句,循序渐进;注意同桌、小组说后再交流,使学生人人有动脑思考、动口说话的机会;渗透理解诗句“增补、调换”等方法,让学生掌握规律,提高“学力。。
体会感情
师:面对和“儿童相见”这一情境,作者的心情怎样呢?从哪里可以看出?
生①:作者有点难过,“我”是你们的前辈,你们都不认识“我”了!这从“儿童相见不相识”可以看出。(众笑)
生②:从“笑问客从何处来”的“客”,我感到作者有点伤感,因为“儿童”已把作者当外人了。
生②:从“少小离家老大回”,我体会到作者回乡的心情应该是急切、高兴的。
生④:还有,从“乡音无改”可以看出作者时刻在想念家乡。
生⑤:从“鬓毛衰”,我体会到了作者因岁月不饶人而产生的无可奈何的心情。
师:结合诗句体会得真深刻!请大家朗读这首诗,要读出感情来。
生:(读)
[简评]体会诗人的情感是教学的难点。教师因势利导,创设情境,让学生“入境悟情”、“披文悟情”。对学生的体会,不以“标准化”答案来限制和判断,体现了新课程“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的理念。
进行表演
师:这首诗,我们可以把它编成故事演一演,你们愿意吗?
生(拍手、兴高采烈):愿意,愿意!
师:表演要注意些什么呢?
生①:要有道具。
生⑦:人物的动作、神情、语言要表演好。
师:为什么作者在“儿童”的眼中成了客人呢?请找出说明原因的诗句。
生:是“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师:找对了。请分小组说说诗句的意思。
生:(小组练说)
师:能说说诗句的意思吗?
生:我小时候离开家乡,年纪大了回来;家乡的口音没有改变,两鬓的头发已经疏落了。
师:前半句增补了“我”显得较完整,后半句能说得通顺些吗?
生:两鬓的头发已经疏落了,但家乡的口音没有改变。
师:这样就通顺多了。理解诗意,有时可以将诗句中的词调换一下顺序。面对“鬓毛衰”的作者,“儿童”是怎样的呢?
生(开):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师:理解诗句的意思吗?同桌相互说说。
生:(同桌练说)
师:谁愿意来交流交流?
生①:儿童见了不认识,笑着问我从哪里来。
生②:村里的小孩子见了我一个也不认识,咯咯地笑着,问我是从哪里来的。
生②:孩子们都不认识我,笑着问:“您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呀?”
[简评]从理解词语到理解诗句,循序渐进;注意同桌、小组说后再交流,使学生人人有动脑思考、动口说话的机会;渗透理解诗句“增补、调换”等方法,让学生掌握规律,提高“学力。。
体会感情
师:面对和“儿童相见”这一情境,作者的心情怎样呢?从哪里可以看出?
生①:作者有点难过,“我”是你们的前辈,你们都不认识“我”了!这从“儿童相见不相识”可以看出。(众笑)
生②:从“笑问客从何处来”的“客”,我感到作者有点伤感,因为“儿童”已把作者当外人了。
生②:从“少小离家老大回”,我体会到作者回乡的心情应该是急切、高兴的。
生④:还有,从“乡音无改”可以看出作者时刻在想念家乡。
生⑤:从“鬓毛衰”,我体会到了作者因岁月不饶人而产生的无可奈何的心情。
师:结合诗句体会得真深刻!请大家朗读这首诗,要读出感情来。
生:(读)
[简评]体会诗人的情感是教学的难点。教师因势利导,创设情境,让学生“入境悟情”、“披文悟情”。对学生的体会,不以“标准化”答案来限制和判断,体现了新课程“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的理念。
进行表演
师:这首诗,我们可以把它编成故事演一演,你们愿意吗?
生(拍手、兴高采烈):愿意,愿意!
师:表演要注意些什么呢?
生①:要有道具。
生⑦:人物的动作、神情、语言要表演好。
《回乡偶书》片断赏析一文由优秀教案免费提供,本站为公益性网站,此教案为网上收集或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删除!
和《回乡偶书》片断赏析相关的教案:
- 《纸船和风筝》教学设计片断2015-06-09
- 古诗两首 回乡偶书 赠汪伦2015-06-06
-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2015-06-06
- 古诗两首《赠刘景文》和《山行》赏析2015-06-05
- 《从现在开始》教学设计 片断2015-06-04
- 《活化石》教学设计片断2015-06-04
-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2015-06-03
- 《回乡偶书》说课稿2015-06-03
-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 片断2015-06-02
- 7我不是最弱小的(特级教师薄俊生教学2015-06-02
- 《玲玲的画》识字教学片断2015-06-02
- 《小柳树和小枣树》教学设计 片断2015-06-01
- 《坐井观天》教学设计 片断2015-05-31
- 古诗诵读 回乡偶书2015-05-26
- 《一分钟》教学设计 片断2015-05-23
- 《回乡偶书》教案2015-05-21
- 自读自悟 想象体验——《欢庆》教学2015-05-21
- 激趣激思 匠心独具──《一株紫丁香2015-05-19
- 《北京》教学设计 片断2015-05-19
- 《称赞》教学设计 片断2015-05-19
- 《太空生活趣事多》教学设计片断2015-05-18
- 《父亲和鸟》教学设计片断2015-05-13
- 《识字8》教学设计片断2015-05-11
- 《小鹰学飞》教学实录(片断赏析)2015-05-11
- 上一篇:《美丽的武夷山》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 下一篇:《孔繁森》教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