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郎织女》案例分析
师:织女嫁给了牛郎。是因为她和牛郎的命运何等相似,这种相似让两人产生了共鸣。同时织女嫁给牛郎,也是她对原本那种那种冰冷孤寂生活的一种逃离。那么,织女究竟爱不爱牛郎?
(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回答:织女是爱牛郎的。)
师:以证据说话。
生1:从“有时候,织女也去帮助牛郎干些农活”这句话看出来。古时候,男主外,女主内。织女只要在家带孩子、做做家务活就好了,可她还能去帮牛郎做农活。这个就是“同甘共苦”。
师:或许用“分担”这个词更好些。
生2:“她喜欢和牛郎一块儿干活,喜欢逗孩子们玩。”这里直接说的就是“喜欢”。
师:虽然“爱”不等同于“喜欢”,但“喜欢”绝对是包含在“爱”里的。
生3:“织女一边挣扎,一边望着两个孩子大声喊:‘快去找爸爸!’”我觉得,从这里可以看出织女对牛郎的信任。
师:说得真好。
生4:“两个人辛勤劳动,日子过得挺美满。”只有相亲相爱,才回生活美满。
师:有道理。
生5:“从此以后,牛郎在天河的这边,织女在天河的那边,二人只能隔河相望。日子久了,他们就成了天河两边的牵牛星和织女星。”课文前面说过,王母要严厉惩罚织女,可想而知王母有多愤怒,可织女却依然能勇敢地站在天河边。不爱牛郎,不可能这样勇敢无畏!
师(竖起大拇指):说得太好了。
【评析】在抛出“织女是否爱牛郎”这个问题之时,教师其实对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确定。因为放牛娃和仙女的身份实在是太悬殊了。而且经过上面对于“织女为何要嫁给牛郎”这一问题的分析(织女和牛郎的命运相似,这种相似让两人产生了共鸣。同时织女嫁给牛郎,也是她对原本那种那种冰冷孤寂生活的一种逃离。)觉得织女嫁给牛郎似乎不只是因为爱上牛郎这么简单。
教师把问题抛给学生,并没有料到学生会有如此精彩的回答。学生依据文本,用个性的理解来给这个问题画上了令人满意的句号。
分析此案例,教师是将学生放置于一个平等的位置上予以对话,甚至将自己都没想清楚的问题抛给了学生,可以说是充分相信学生,也可以说是把自己当成了一位学生。整个教学过程呈现出一种和谐共长的氛围,师与生在交流论述中均有收获与发展。
反向再思考一下,如果教师过分专注自身的“位置”,凡事都求掌握,那么他就有可能放弃这个问题,因为他自己都没思考好。而如果这样,我们也就不可能听到学生如此精彩的回答了。
《牛郎织女》案例分析一文由优秀教案免费提供,本站为公益性网站,此教案为网上收集或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删除!
和《牛郎织女》案例分析相关的教案:
- 《牛郎织女》教学案例2015-05-26
- 《桃花心木》案例分析2015-05-22
-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教给学生自主读书2015-05-03
- 牛郎织女教学设计2015-05-02
- 牛郎织女 教学反思2015-04-30
- 《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案例分析2015-04-30
- 《钱学森》教学实录案例分析2015-04-30
- 《詹天佑》课堂教学案例分析2015-04-29
- 《广玉兰》教学案例分析2015-04-28
- 牛郎织女 教学设计探究(原创)2015-04-25
- 《牛郎织女》教学设计2015-04-25
-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案例分析2015-04-20
- 《牛郎织女》文本解读2015-04-17
-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牛郎织女》练2015-04-17
- 《养花》教学案例分析2015-04-17
- 牛郎织女 教学设计2015-04-12
- 牛郎织女导学案2015-04-11
- 学生阅读能力评估测试题《牛郎织女》2015-04-04
- 螳螂捕蝉教学案例分析2015-03-30
- 28《牛郎织女》(人教版)2014-11-29
- 《牛郎织女(二)》教学设计2014-10-14
- 《牛郎织女(一)》教学设计2014-10-14
- 27《牛郎织女(一)》2014-06-27
- 28《牛郎织女》(二)2014-06-06
- 上一篇:示儿教案
- 下一篇:别饿坏了那匹马的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