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活学——浅谈中学文言文教学
中学语文教材收录了大量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唐诗、宋词、名家美文。这些倾注了无数古人心血的诗篇佳作,脍炙人口,传唱千古,滋养了一代文人墨客。可谁想,到了今天,这却成为千千万万学子口中的青橄榄,虽口留余香,但咀嚼之苦却不能忘。然苦从何来?苦在教法死——刻板灌注,苦在学法死——死记硬背。陈旧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谈“古文”色变,失去了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不能触类旁通,找到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已故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作为教学中的关键人物——教师应该寓教于乐,“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使文言文教学焕发新的光彩。
一、 活背文言文课文
记诵诗词散文名句佳篇,对于陶冶和丰富学生的人文精神有着重要作用。通过记诵,学生不仅能明白诗句篇章所表达的含义,而且能领略其精妙所在,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美的享受。同时,它也能体现一个人的语文功底和精神底蕴。因此,在学习文言文时,背诵一些精妙文章是必需的。但不理解其意义就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是不可取的。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出几种辅导学生轻松灵活记诵的方法:(一)还原式,很多学生不愿背诵古文,是不理解语意,感受不到古文之美,加之读来拗口,背来易脱句。针对这种情况,我将文言文译成片段美文,然后让学生尝试着还原成课文原句。如是几番,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很快便能熟记课文,又能更深一层掌握文意,还
从中领略到不同于现代文之美。如《曹刿论战》一文中公与刿的一问三答三断,学生不易记诵,但通过翻译还原这种方式,学生之间也尝试互相问答,很快学生便诵之如流水了。(二)问答式。即教师设置与课文紧密相关的问题,要求学生用课文原文回答。如在教授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的第三小节时,笔者设置了这样四个问题来帮助学生记诵课文,①滁人游是一副怎样的画面?②太守在野外以何为酒食,宴请众宾?③众宾欢饮又是怎样的热闹场景?④对此美景乐事,太守醉态如何?用几个简单有趣的问题既调动了学生记诵课文的积极性,又化繁为简,学生在不知不觉间便将课文记住,而且理解得也更深入了。(三)连贯式,此法常用于骈文或诗句,因为其句式对偶而连贯。教师诵出上句,学生很自然地接出下句。(四)联想式。这种方法多用于背诵复习时,能起到归纳总结的作用,如可出题:三分钟内默出五句古诗文中写“月”的诗句文句。在文言文教学中运用多种记诵法,既可帮助学生有效记诵课文,又能使学生从中找到乐趣,不再以记诵课文为苦事。
二、激活文言文课堂
文言文教学中,对于字词的解释,课文的理解,采用的常见方法是串讲加翻译。老师呆板地讲授,学生被动地听和记,老师讲得口干,学生也记得手酸,但实际效果并不好。这种教学方式的劣根性在于教师的角色意识太强,没有让教学的主体——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入主动思考、学习的境地。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既面向全体学
生,又让每一个不同起点,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
踊跃思考。我采取了这样的方式:分组进行擂台问答,给予一定的预习时间,然后组与组之间互相提出字词、语法等问题,然后对方予以回答,答出则得分,反之则扣,最后教师再拾遗补缺作评价,补充总结。如此你来我问,问的同学竭尽全力“发难”,特别是基础差的同学也不甘人后,积极提问题,而基础好的同学更善于挖掘出一些有难度有深度的问题,如“其”具体指代的含义,“而”的不同作用,“之”的不同用法。回答的怕“丢面子”,抓紧时间思考,不敢稍有懈怠,就这样,原本死水一潭的一言堂被激活了。一篇篇文言文的疑难问题也在热烈的气氛中解决了,而且还促进了每一个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基础好的差的也都各有所获。同学们课前查字典、看注释,回顾以前的知识,课中动脑筋提问对答,课后仍回味无穷,更积极地准备下一课。这样形成了良性循环,消除了学生的畏难情绪,让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学到了知识,身心俱得到了陶冶。
三、活译文言文句子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中考文言文翻译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不仅考查对原文的理解,而且考查表达能力,而传统地要求学生机械背诵课文翻译、注释,既让学生感到苦不堪言,又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讲究“信,达,雅”,但对于初中生,只要忠实于原文内容,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地直译
出来,并且语句通顺明白即可,并不作优美而富文采地意译的过高要求。因此,在翻译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训练学生的能力;
①留。即留保人名、地名、官名或专有名词等,如:原句: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译句: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降职到巴陵郡做太守。②补,即在译句中补充出省略的词语句子成份等,如:原句:具答之,便要还家,没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译句:(渔人)一一作了回答,(桃花源中的人)便把渔人请到家里,摆酒杀鸡做饭,热情招待(渔人)。③删,即删除不需译出的虚词等,如:“临溪而渔“(《醉翁亭记》) 公将鼓之(《曹刿论战》)夫大国,难测也(同上),加点字无实意,不必译出。④调,即调整词序或语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如:何以战?(《曹刿论战》),译时应调整为“以何战?”。⑤换,即用意思相同的现代汉语替换古代汉语,使译文流畅明白,如:原句:齐师伐我。译句:齐国的军队攻打我们鲁国。
在日常教学中,将这些方法技巧融于练习,加强训练,学生自然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很快掌握翻译的技巧,文言文功底也会随之加深。
四、古为今用,强化美育
学以致用永远是教育的直接目的。中学生学习文言文不能以摇头晃脑地吟几句古诗,理解几个词语的意思为终极目标。他们不应该成
为接受知识的“容器”,而应该博古通今 ,古为今用,从古诗文中汲
取知识和养分,做一个未来文明的创造者。中学文言文教学,应该引导学生设身处地,身临其境,用情感和心灵去感受、欣赏、评价作品,进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有意识地挖掘其中美育的因素,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更能成为独立的审美个体,从名篇佳作中,受到美的熏陶,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语言美,中学语文教材收录的文言文可谓字字珠肌,篇篇精致,文质兼美。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寥寥数语便勾勒出凄清幽雅的环境氛围,读之凉意自心底生;而《晏子使楚》以简洁的语言入木三分地刻画出晏子的机智和凛然。名篇佳作的语言形象、优美而精炼,教师要把握尺度,将这些能展现尺幅画面,又哲理蕴藉耐人寻味的语言讲深讲话,可以陶冶学生的美感和情趣,同时引导他们在写作过程中加以学习和运用。
情感美,大凡名篇佳作无不蕴含浓烈的情感,超人的智慧和博大的陶襟。欣赏柳宗元的“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要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天人合一的情趣;学习《愚公移山》则要启迪学生学习不畏艰难,坚持不懈,百折不挠的精神意志;读了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则需引导学生感悟其身处困顿却心忧天下的博大胸怀。只有教得情思横溢,才能打动学生,引起共鸣,使们产生美感,对他们的思想情操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发扬真美,以娱人情”,要将美育融于文言文教学中,唯如此,才
能借古讽今,借古谏今,古为今用,“润物细无声”地培育人才。
时至今日,文言文教学不再是单纯地传授文言知识,而应当在其乐融融的环境中培养学生灵活学习运用文言文的能力。这样能给文言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使之焕发生机,成为新课改的一朵奇葩。
古文活学——浅谈中学文言文教学一文由优秀教案免费提供,本站为公益性网站,此教案为网上收集或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删除!
和古文活学——浅谈中学文言文教学相关的教案:
- 语文教学 朗读先行——浅谈朗读在语2015-04-21
- 浅谈语文教学中多媒体运用与传统教学2015-04-21
- 对新课程实验中评价方式的初探------2015-04-14
- 教师搭台 学生唱戏——浅谈新课标下2015-04-13
-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习小组讨论学习的几2015-04-12
-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交换”合作学习和2015-04-11
- 浅谈赏识教育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2015-04-09
-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2015-04-09
- 浅谈中学生口语训练的途径2015-04-09
- 浅谈初中语文新课改后课堂教学方法--2015-03-30
- 浅谈如何提高初中语文教学合作学习的2015-03-28
- 浅谈新课程改革中语文教师的教学用语2015-03-27
- 略谈中考文言文阅读复习2015-03-27
-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语文的学习方式2015-03-25
-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语文学科作业 设计2015-03-23
- 语文审美教育中的道德教育浅谈2015-03-23
-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景与兴趣的运用2015-03-23
- 浅谈新课改中教师角色的转换2015-03-22
- 浅谈“自主 合作 探究”的学习方式2015-03-21
- 浅谈合作2015-03-21
- 浅谈新的语文课程中的情感教育2015-03-20
-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个性的张扬2015-03-19
- 浅谈新课该下师生关系的建立2015-03-17
- 初中文言文教学动态课堂构建的思考与2015-03-15
- 上一篇:浅谈新课改中教师角色的转换
- 下一篇:对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