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改中教师角色的转换
泸州七中 邱志兰
在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教育观念中,教师是教育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扮演着主角。从孔夫子开始的课堂教学模式就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上课叫“讲课”,学生上课叫“听课”。衡量教师的主要标准之一就是讲得好不好。一个好的老师应该讲得头头是道,要让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能讲的就是好老师,会听的就是好学生。不仅如此,在人们的观念中教师是蜡烛是园丁,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甘当人梯,默默奉献。这虽有赞颂教师美德的一面,但也含蓄揭示了一些教师忽视自己的持续学习与成长 ,像规模化栽种似的培养学生,带有固定性和强制性的一面。这样的教师被人们戏称为“教书匠”。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对原有的课程体系和课程观念的彻底变革,是对原有课程哲学观和课程价值观的重大调整,彻底动摇了传统的课程与教学。新课改提出的一些新的理念并不是教师在传统的学校教育中所熟悉和应用的,这些理念对教师的思想观念和教学实践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促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其作出回应。这种回应,主要体现在教师对传统的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和理解,并转变观念,不断进行教师专业发展。改变传统的教育方法,以学生为主体,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个性,给他们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一、摈弃程式化 尊重学生个性
传统教育强调整齐划一,忽视学生个性发展。不仅在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知识传授和学习效果的评价上用同一种标准,而且,长期以来我国学校的课程曾经是必修课的一统天下,学生没有选择的余地。全国都是同一套教材,同样的内容。用全国统一的课程、教全国统一的教材、在相同的时间作相同的练习……这无异于用一个模子造就统一的人才。在这种“大一统”的模式化的局面下,学生的个性很难得到发展。在教学上,传统教学也没有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空间。教学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学生的学习以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为主导,学习的是相同的内容,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而进行的学习很少。而且,教学更注重学生学习的结果,而不注重过程,考试追求标准化的答案,造成“千人一面”、“一刀切”的局面。在这种标准化、统一化的教学中,学生只有被动地接受教师讲课的内容,其创造性和想象力得不到发挥,禁锢了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个性无从生长。在学生管理上同样追求统一。学生从小就被教导,听老师的话,遵守纪律,不要有“越轨”行为。总之,传统的教学和管理就是要求学生以同一个标准去行动。很多学校领导和教师视“个性”如同洪水猛兽,认为讲个性发展学生就不好管理,只好用各种条条框框规范起来。结果学生走进学校之前是千差万别、各不相同,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学校教育后,都规规矩矩、一个模样了!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有利于控制和效率,但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传统的教育方式忽视个性发展,扼杀了学生的天性,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与传统的课程和教学相比,新课程更加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能够保障学生的个性化的学习权利的实现。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转变观念,不能用同一个标准去衡量学生,允许多样化,保障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权利,给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求得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这种全新的理念对传统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我国历来有精英主义教育的传统,追求学业成绩的优秀,追求在考试竞争中打败对手、脱颖而出。这是一种精英主义的教育,它是以牺牲很多学生的发展为代价的。新课程就是从关注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权利、求得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角度来对学校文化进行重建的。每一个学生都带有不同的文化传统,来自不同的家庭背景,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和心理特征,因此不能无视学生的这些差异性。新一轮课改致力于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的本质,就是个性化的教育。素质教育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改变了传统教育的发展轨迹。关注个性生长、人格发展和道德养成,是一种人性化的教育。毫无疑问,学校教育应该促使人有个性的发展,这才是教育的真正价值。忽视个别发展、泯灭个性发展,其实就是教育的悲哀。新课程致力于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这样教师不仅要转变对学生的看法,而且还要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实现有个性的学习。作为新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保障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权利实际上已经触及到了传统课程和教学的“症结”。对于教师来说,这无疑又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因为在教师的观念中,长期以来教师就是知识的化身,就是权威。现在一下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跟学生成平等的关系,教师们很难适应。但是不管怎样,教师不能再把学生作为客体、对象化的存在,用统一的标准去强求他们。而是要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把积极主动的、有个性的学习还给他们。减少对学生的控制,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广阔的平台。
二、转变角色 树立全新形象
要给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就要转变传统的教师角色。教师角色的转变是为了让教师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发挥应有的功能。这种转变,是让教师原先的拥有知识的权威者的形象,而侧重于对学习过程的组织、引导并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研究,以取得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那么,在新课程中教师的角色应该怎样定位呢?
首先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教师要转变其作为拥有知识的权威者的角色,而成为学习的组织者。传统的学校教育是“教师为中心的”,教师作为知识的化身而单向度的知识灌输。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自身形象,成为学习的组织者,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关注学生主体、提升学生的主体性是课程改革努力的方向之一。因此,教师必须首先认识并认同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转变传统的“教师中心”的做法。我国长期以来对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不够。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仅仅把学生作为教育的客体,忽视了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和发挥。教师从自己的教学经验出发,把书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只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完全处于被动地位。这种“教师中心”的教学方法割裂了知识与学生经验的内在联系,不能很好地从学生经验出发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未来人。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教师再也不能固守原有的教师中心的做法,必须站在学生中间,从学生的经验出发开发活动课程并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教师作为组织者和引导者,要面向全体学生,了解和研究每一个学生的需要及其发展的可能性,注重个别指导,尽可能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
其次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这是针对传统教育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的弊端而提出来的。课程改革要求转变学生过于注重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记忆的状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并在课程形态上提供了转变学习方式的课程载体,如研究性学习等。学习方式的转变必然要求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由以讲授为主导的教学转变为提倡自主探究和引导、发现的教学。在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也必然发生转变,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的学习需要引导,尤其是在学习新课程的过程中。因为有些课程就是要让学生去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探究,这种探究活动需要教师进行积极的引导。包括研究题目的选择、研究活动开展的计划、具体研究活动的进行、对研究结果的处理等。教师要清醒地意识到,引导学生学习是自己的职责,教师的引导对学生发展极为重要。教师作为引导者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为教师要做到很好地引导学生学习,必须自己在知识面、理论水平、认识水平、洞察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具备较高的修养,否则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的学习。
再次教师是研究者。20世纪70、80年代,英国学者劳伦斯提出了课程开发的过程模式,并从课程实施的角度出发,首倡“教师作为研究者”的理论。他认为,在以过程原则为基础的课程中,教师应该扮演学习中和研究者的角色,它促使教师在教学上采用探究的方法而不是讲授、指导的方法。教师应以研究者的形象出现,而不是经验和技术型的专家。这样的观点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认可,并通过积极反思“教书匠”式的教师形象而对教师作为研究者提出了新的要求。研究并不是科学家和理论工作者的专有,为了提高教学实践的质量和深入认识自身的专业行为,教师有必要进行研究。教师作为研究者可以使教师更加关注具体的教学情境,把教育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教师作为研究者可以促使教师对教学过程 和课堂行为进行必要的反思与研究,把一些成功的教学经验上升为教学理论,为教育理论的发展做出贡献。因此,教师作为研究者的新角色有利于确立教师的研究地位、树立新的教师形象,对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都有积极的意义。
三、与时俱进 积极应对挑战
课改是一场教育革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角色的转变,原有的知识结构和水平已不能适应课改的需求,作为教师,迫切需要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新课程的理念对教师提出了诸多挑战。新课程从改变学校生活状况、改变学生生存状态的高度体现出对原有的课程和教学实践的超越。由于原有课程与教学实践的惯性,教师很难短期内在观念、角色定位和教学方式等方面作出调整,因此,教师不断提高自己,找准角色定位显得尤为重要。
传统的教育模式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站在主动的位置而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的境地。在原有的教学实践中,教师把“课程”看作是“学科科目”或“教材”,甚至就是书面的“教科书”。因此,教师的课程实施无非是“教书”、“讲教材”。在教书的过程中,教师秉承的是一种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即在最大程度上再现课程编写者的意图,忠于课程的内容。这种“忠实取向”的课程实施需要统一的课程、统一的教材、统一的教学大纲,甚至一些齐全的教学辅导材料。在原有的课程材料中,这一切都有专家学者为教师们准备好了,教师只有在课堂中再现课程内容、传递专家学者的指令即可。因此教师们形成了一种依赖心理:用别人编制好教学材料,并遵循别人验证、已经推广了的教学模式去授课。如果没有了这种既定的教学模式,失去了传统的角色定位,就会感到无所适从。在当前,很多一线教师都有依赖一种教学模式、依赖教学大纲和教学参考的心态。而且,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往往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操作样式并能得心应手,使学生在考试中获得高的分数。如果让他们改变一种实践方式、丢弃原有的经验模式,他们就会感到失落、困惑。尤其对于一些优秀教师,他们更不愿放弃自己已经得心应手并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的教学模式,他们是学校的骨干,受到别人推崇,让他们接受新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极为困难。
在新课程体系中,很多课程的具体实施是没有固定模式的。例如,研究性学习课程就既没有课程标准,也没有统一的教材,它的课程理念很先进,但对于教师来说却很 棘手,不知如何去“教”这门课程,也不知到自己究竟该在课堂上扮演什么角色。这样,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没有了“章法”可循,有的课程连教材都没有了,没有了可操作性,一下子让教师去承担这种课程的授课,他们感到无所适从。新课程对教师的最大挑战也正在这里。以前我们讲的是“学无定法”,现在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中也是“教无定法”。因此广大教师要转变观念,转换角色,准确定位,在课堂教学中由主角变成导演。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在实践中逐步摸索,探索出一条适合于新课程、适合于自己、适合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路子。
浅谈新课改中教师角色的转换一文由优秀教案免费提供,本站为公益性网站,此教案为网上收集或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删除!
和浅谈新课改中教师角色的转换相关的教案:
- 新课改下的困惑2015-05-05
- 语文教师是一个悲壮的角色2015-04-30
- 新课改,教师成长的沃土2015-04-22
- 语文教学 朗读先行——浅谈朗读在语2015-04-21
- 浅谈语文教学中多媒体运用与传统教学2015-04-21
- 对新课程实验中评价方式的初探------2015-04-14
- 教师搭台 学生唱戏——浅谈新课标下2015-04-13
-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习小组讨论学习的几2015-04-12
-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交换”合作学习和2015-04-11
- 浅谈赏识教育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2015-04-09
-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2015-04-09
- 浅谈中学生口语训练的途径2015-04-09
- 初中语文“新课改”中几种现象的批2015-04-04
- 浅谈初中语文新课改后课堂教学方法--2015-03-30
- 浅谈如何提高初中语文教学合作学习的2015-03-28
- 浅谈新课程改革中语文教师的教学用语2015-03-27
-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语文的学习方式2015-03-25
-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语文学科作业 设计2015-03-23
- 语文审美教育中的道德教育浅谈2015-03-23
-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景与兴趣的运用2015-03-23
- 古文活学——浅谈中学文言文教学2015-03-22
- 浅谈“自主 合作 探究”的学习方式2015-03-21
- 浅谈合作2015-03-21
- 浅谈新的语文课程中的情感教育2015-03-20
- 上一篇:与初一新生谈如何学语文
- 下一篇:古文活学——浅谈中学文言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