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居》《宿新市徐公店》有感
一直都知道,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生活储备是一笔潜在的财富,是一笔深埋可待开垦的矿藏。但总没有深深体会到如何挖掘这笔财富。我们在办公室常常抱怨孩子缺乏敏锐的语感和炽热的情感,无法与我们老师、文本形成一种“内在的和谐共振”。我们常埋怨学生的读文总是那么的沉闷、说话总是那么的艰涩甚至无语,思维总是那么的干瘪,殊不知该从自己身上好好反省反省,想想自己有没有给他们创设一种“似曾相识”的情感体验场?有没有使孩子“入情”、“入境”?今天,我从《古诗两首》的教学中对此有了深刻的体悟。先听听我课堂这样一个教学片段吧:
师:这两首诗的作者在表达情感上有什么相似之处?[纷纷再读文本、交流。]
生:表达了作者喜爱农村田园风光!
师:用“喜爱”?
生:赞美。
师:大家再想想看,还可以用哪些词?
师:这么多的词语,用哪个好?
生:还是用“赞美”好!
师:为什么?
生:……
师:看到这美丽的田园风光,你有什么样的感受?你有过这样的感受吗?
生:……
师:所以我们应该怎么读才能表达作者的这份情感呢?[生纷纷自读感悟]。
生1读:(缺乏情感)
生2读:(稍有进步)
师范读,后问学生:“听老师读出了什么?”
生:我听出了老师在赞美春天的美景!
师:好!那那么再读一读,看你们能不能把对春天的赞美读出来! [学生再读感悟]。
师:除了“赞美”外,你还读出了什么?
生:喜爱儿童!
师:能通过你的读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对儿童的那份喜爱之情吗?[学生自读体会,感情较投入]。
师:请同学们想想,这两位作者身处不同的年代,他们的诗怎么会有这么多的相似之处?他们为什么要写这些诗?
生:因为他们看到儿童这样的天真活泼,也想起了自己的童年生活。
生:羡慕儿童那自由自在的生活。
生:向往田园风光,向往儿童生活。
生:想抛弃世俗,过上无忧无虑的生活。
……
学生的想象力是如此的丰富,令我真有点措手不及了。这不正是我们着力培养的目标,一直在奋力追求的吗?
师:这两首诗的作者在表达情感上有什么相似之处?[纷纷再读文本、交流。]
生:表达了作者喜爱农村田园风光!
师:用“喜爱”?
生:赞美。
师:大家再想想看,还可以用哪些词?
师:这么多的词语,用哪个好?
生:还是用“赞美”好!
师:为什么?
生:……
师:看到这美丽的田园风光,你有什么样的感受?你有过这样的感受吗?
生:……
师:所以我们应该怎么读才能表达作者的这份情感呢?[生纷纷自读感悟]。
生1读:(缺乏情感)
生2读:(稍有进步)
师范读,后问学生:“听老师读出了什么?”
生:我听出了老师在赞美春天的美景!
师:好!那那么再读一读,看你们能不能把对春天的赞美读出来! [学生再读感悟]。
师:除了“赞美”外,你还读出了什么?
生:喜爱儿童!
师:能通过你的读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对儿童的那份喜爱之情吗?[学生自读体会,感情较投入]。
师:请同学们想想,这两位作者身处不同的年代,他们的诗怎么会有这么多的相似之处?他们为什么要写这些诗?
生:因为他们看到儿童这样的天真活泼,也想起了自己的童年生活。
生:羡慕儿童那自由自在的生活。
生:向往田园风光,向往儿童生活。
生:想抛弃世俗,过上无忧无虑的生活。
……
学生的想象力是如此的丰富,令我真有点措手不及了。这不正是我们着力培养的目标,一直在奋力追求的吗?
《村居》《宿新市徐公店》有感一文由优秀教案免费提供,本站为公益性网站,此教案为网上收集或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删除!
和《村居》《宿新市徐公店》有感相关的教案:
- 教《西门豹》有感2015-06-17
- 瞬间的感动——教学《我是您的儿子》2015-05-23
- 听支玉恒老师教《匆匆》有感2015-04-25
- 有感于《道士塔》教学中的困惑2015-04-14
- 《在山的那边》有感2015-03-29
- 高超的技艺——教学《骑牛比赛》有感2015-03-20
- 联系生活实际 激发学生兴趣——教学2015-03-20
- 《村居》《宿新市徐公店》教学有感2015-03-15
- 读黄敏老师的《高中语文活动课讲义》2015-03-13
- 听《纸奶奶的生日》一课有感2015-01-19
- 开放性学习在教学中的运用──观《纸2015-01-17
- 润物细无声--听阅读课《四季》有感2015-01-07
- 有感于一节公开课2015-01-07
- 读中感悟自然的美丽——有感于《桂林2014-12-29
- 抓住细节,体味真情——有感于教学《2014-12-24
- 教学《颐和园》一课有感2014-12-24
- 在情境中体验,在诵读中感悟--听《2014-12-22
- 听《这条小鱼在乎》有感2014-12-16
- 落实三维目标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2014-11-26
- 听《隔窗看雀》一课有感2014-11-17
- 有感新课程2014-10-26
- 有感湖山行——反思课堂预设2014-08-06
- 有感于吉老师作文指导课的“一线串珠2014-07-11
- 合理利用资源,正确理解文本——听《2013-10-15
- 上一篇:《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随想
- 下一篇:《我们爱你啊,中国》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