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教教案:
幼教语文教案 幼教数学教案 幼教英语教案 幼教常识教案 幼教音乐教案 幼教体育教案 幼教美术教案 幼儿园教案 小班教案 中班教案 大班教案
> 小学教案:
小学语文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英语教案 小学自然教案 小学音乐教案 小学体育教案 小学美术教案 小学信息技术 小学说课稿 小学主题班会
> 初中教案:
初中语文教案 初中数学教案 初中英语教案 初中物理教案 初中化学教案 初中历史教案 初中地理教案 初中生物教案 初中政治教案 初中美术教案
> 高中教案:
高中语文教案 高中数学教案 高中英语教案 高中物理教案 高中化学教案 高中历史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 高中政治教案 高中美术教案
> 其他教案:
评课稿 说课稿 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 课堂实录 学生评语 班级管理 班任挚友 教学参考 教学相关 国旗下讲话 信息技术教案 主题班会教案

教师与学生如何应对新课改下的中考

时间:2014-11-19 09:41来源:好学堂点击:字体:[ ]

湖北省黄冈市教研室语文教研员 王泽芳

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教研室     余有明

 

笔者连续参加了黄冈市的中考语文命题及阅卷工作。现将有些体会写出来就教于方家,以期抛砖引玉,共同推动新课改下的中考语文命题工作。

一、语文教学“教”什么?

本不应谈这个人人皆知的常识,也不应该用“‘教’什么”来界定语文教学的任务,因为语文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双方共同操作的行为,单靠教师的“教”肯定不能学好语文,提高语文素养,所以这里的“‘教’什么”是指师生双方共同要完成的任务。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与过去的语文教学大纲相比,在教学理念、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等方面有了一个新的突破,使得教学内容观也有了一个重大的突破。过去我们过多地注重于语文知识的教学,最好的境界还包括对学生的能力的培养。但新课程标准认为这是不全面的。从教学目标 的三维性上讲,我们认为应该“教”如下内容。

1.使学生多积累。学生要具备最基本的语文素养就必须多积累。语文积累包括最基本的语文知识(如掌握常见字的读音、写法、意义等),语言积累。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需要一定的积累,厚实的语文积累有助于激活思维、激发创新,有助于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考查积累其目的是让学生在积累中夯实多方面的底子,既可积累语汇,传承文化,也从这些积累中打下生命的底色。

在这里需要提醒的是,考查积累的形式有了新的变化,一是更为开放,二是朝着课外。这就给我们的教学以启发:不仅要让学生学好课内知识,更要多多引导学生向课外延伸和拓展,通过广泛的阅读和积累来丰富自己的语文素养。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既没有帆,也没有风。阅读就是独立地在知识的海洋里航行。我们的任务,就是让每一个学生尝到这种航行的幸福,感到自己是一个敢于独立闯进人类智慧的无际海洋的勇士。”(《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P166)这也是新课标的新要求。

2.使学生能够运用语言。语文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生记住一些所谓的语文知识,而是要让学生通过语文实践活动,提高他们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运用语言的实践过程,就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言,在生活中运用语言。语文评价也要立足于生活实际,设计一些新颖的题型,考查他们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我们目前语文教学一个非常明显的倾向是在“研究语言”(非洪镇涛先生的“学习语言”),不是让学生在运用语言。“学以致用”没有得到体现。

3.使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和写作素养。读写训练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也是语文素养的核心内涵。从阅读方面讲,学生要能够从整体上把握所读内容,具有整体阅读意识与能力(它包括整体把握、细部揣摩、美点赏析、人物评价、创新发散等多个维度)。我认为阅读素养包括整体感知、提取筛选、概括分析、评价鉴赏等。

需要强调的是,“整体阅读不仅指内容方面,文章的结构思路、写作技巧、语言特色等也属于整体阅读测试的范围。但目前的阅读测试一般还限于基础知识运用和对文章整体理解概括两个层面,对文章的语言、形象和描写这类属于语言揣摩方面的设题较少,对高层次的语文能力,如分析评价、综合运用等则较少涉及,而且忽视了对文章深厚文化底蕴的测试,忽视了学生对社会生活的关注与认识,尤其应该引起注意的是目前阅读测试题中,那种能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个性化地理解阅读材料,并结合现实生活进行创造性思考的开放性试题太少了。”(郑国民等《语文中考改革中存在地问题及思考》,《课程·教材·教法》2001年第7期)

再从写作方面看,学生也应具备相应的表达能力,包括读题能力、审题能力、构思能力、立意能力、创新能力、语言组织运用能力等。我们认为这种能力不仅仅是指正规的作文,也应渗透在前面的语言运用题、阅读能力题的表述上。这些题目都需要用言语来表述的,书写量较大,对学生的能力素质要求相当高。另外我们不能忽视的一个问题是,学生的书写也是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切不可掉以轻心。

4.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的学习心理发展存在着两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一方面是感觉——思维——知觉、智慧(包括知识技能的运用)过程,另一方面是感受——情绪——意志、性格(包括行为),后者是情感过程,是非智力活动,两者密不可分,而以往的教学只重视前者,忽视了后者。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正是我们目前所缺少的,也是后段所应该要追求的。语文教育担负着教书育人的目的。“育人”的重要指标是指学生是否形成了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是“立人”之本。这是语文教育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我们过去所说的“文道统一”即是如此。

二、语文教学怎么“教”?

同样的,“怎么‘教’”只能是一种方式,一种思想意识,而绝不是指一种方法,其内质是教师的综合教学行为策略。严格意义上说,我们现在进行的语文教学应该称作语文课程实施。从实施的主体上看,其主要主体是教师与学生,但学校、社会、自然等其他因素也要参与其中,共同完成课程实施与开发。所以语文教学的教学策略就有新的变化。

1.关注语文资源的丰富性。语文教学要面向广阔的生活,纷纭的社会,不能只是蜷曲于学堂。因为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无处不有,无处不在。本卷考查面较广,既有古代的文言名篇,也有现代的科技小品,小说精品;既有知识性的,也有人文性的;既有古代生活掠影,更有当代重大生活热点透视。

2.关注教学方法的多样性。语文教学方法的本质是活动。没有活动的教学是一种假教学。新的课程改革倡导新的语文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对过去过于强调他主、个体、接受式学习的一种扭转,但是这并不是对他主、个体、接受式学习的全盘否定。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 中要整合这几种教学方式,使得各种教学方法全面融合,让所有的学生都有适合他的个人的学习方法与方式。也即“宜者为佳”——“淡抹浓妆总相宜”。张彬福先生说:“在提倡研究性学习的时候,我们的学校教育恐怕不能完全抛弃‘接受性学习’,因为这是只有人类才有的、极俭省的学习方式,但它如同研究性学习一样,不是人类学习的惟一方式,也不是语文教学的惟一方式。语文教学应该也是多种方式并存,择优而用的。”(《中学语文教学》2003年第1期)这样从应考的角度来说也可以使他们能够从容不迫。

3.关注教学内容的人文性。现代教学论认为,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重要。语文是一门人文性极强的学科。平时的教学要将人文性的内容渗透到教学过程 当中。就是在训练考查学生的语文能力的过程中,也应该做到这一点,所选取的训练材料要有人文性,有可读性,是美文,是趣文,做到了这一点,那么学生在复习时就不会感到枯燥,在考试时也不会感到痛苦。作文同样也是如此。因此全国卷中的许多阅读材料多为美文,多为大家的作品,也正是这种原因。

4.关注教学过程 的完整性。一是要内外结合。语文教学不仅仅是指语文课堂教学,教师教完了一节课不能算是完成了语文教学任务,完成了教材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语文教学必须走课内课外相结合之路,这是语文教学过程 完整性的重要方面。请记住:课堂之外非课程之外。当然这里就有一个如何看待课内文的问题。比如有的地方在初三年级很早就结束了新课,问他们是如何操作的,答曰,一些课文干脆不教了,像戏剧单元根本就不闻不问,只把重点放在文言文教学上。这是一种非常错误的做法,既违背了教育规律,也不利于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高。学好课本可以为我们打下坚实的基础;若是应试的话,也可把课文作为训练的材料,何苦言“放弃”?假如答题时,这些课文的材料如能信手拈来,锦上添花,岂不一举两得?如黄冈卷第12题中的答案就可以从教材中选取。(①墨子 阻止公输盘和楚王攻打宋国。——取自《公输盘》  ②晏子 出使楚国,令楚王自取其辱。——取自《晏子使楚》)

二是要瞻前顾后。教师在教学过程 中要关注三年(不仅指初中,实际上还可指九年义务教育一贯制),要时刻关注着整个学段的教学目标 链,切不可只注意到眼前一小步,教第一课就只想着第一课,教第一单元就只想着第一单元,教第一册就只想着第一册。知识和能力如一个链条,环环相扣,前后关联,活学知识,就可以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当我们复习到《君子于役》中的“日之夕矣,牛羊下来”时,可否想到张洁《挖荠菜》中的那一段充满忧伤的文字:“太阳落山了,琥珀色的晚霞渐渐地从天边退去。远处,庙里的钟声在薄暮中响起来。羊儿咩咩地叫着,由放羊的孩子赶着回圈了;乌鸦也呱呱地叫着回巢了。夜色越来越浓了,村落啦,树林子啦,坑洼啦,沟渠啦,好像一下子全都掉进了神秘的沉寂里。”学习《梅岭三章》第一首,可联系陆游的《示儿》去进行讲解。复习《登飞来峰》可否想到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中考不可能是只针对某一年级、某一课,它要通过这份试卷把学生九年来的知识进行链接,通过某一点的切入综合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这就是整合,这就是“用教材教”。

三、学生怎样“应对”中考?

作为一名学生应树立不为中考而去应考的观念,在“无为”中“有为”。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提出了“语文素养”的要求,“语文素养”的获得不是靠一时之功而获取的。

1.功夫在平时。靠中考前的一段时间去抢“语文”是不现实的。在人的一生中,学语文的黄金时期是初中,错过了这一时期,就是一种浪费,不易挽回。所以学生要认认真真地思考,踏踏实实地训练,扎扎实实地积累,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2.功夫在课外。学好语文只靠课堂也是不现实的。大量的课外读写是学好语文的重要保证。语文教育家于漪语重心长地教导我们:“学生时代读教科书,读好教科书,是天经地义的事,但千万不能局囿于此,画地为牢,把自己箍在里面,要善于抓住时间,拓展空间,广泛阅读。”(为上海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读本·走近经典丛书》写的前言)新的课程标准对此也有明确的规定:“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规律。”所以现在的中、高考大量考查课外材料,其原因也在于此。

3.功夫在习惯。习惯的养成终身受用。从提高语文素养方面讲,要养成如下的良好习惯:认真读题的习惯,认真书写的习惯,按要求答题的习惯。特别是一些学生习惯散漫,影响了考试的效度,如有的学生在答选择题时,不是把答案顺序写在题干中,而是填写在文题句子中间。有的学生甚至用红水笔答题,有的把作文写在草稿纸上等。这些都是一种明显的违规行为。是一种很不好的习惯。

4.功夫在细节。对于试卷当中的一些细节绝不能有丝毫的马虎与疏忽,要细心。如作文要求中明显地提出了不要写成诗歌,可有的学生偏要写成诗歌。这些都影响了自己的语文考试效果。

5.功夫在创新。在答题中,如果我们没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就很难得到评卷者的青睐,难以吸引阅卷者的眼球,获取好的“考试效益”。但创新的意义还不仅仅于此,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与工作中,创新精神与能力会陪伴我们终生。因此我们一定要走创新之路。

单说作文吧。作文教学本来是应强调观察、积累、思考,鼓励说真话,诉真情,做到“文如其人”。可是为了应试,为了获得所谓的高分,于是教师只顾讲授写作技能知识,学生只顾训练写作技能。一时间技能训练指导书满天飞。师生不约而同地认为:在选材上,写老师永远只是“三课”——深夜备课,带病上课,我为补课;写做好事,永远只是“三子”——上车让座子,上坡推车子,上街拾皮夹子;写好人,永远只是“三人”——雷锋,焦裕禄,孔繁森;写勤奋,永远只是“三人”——牛顿,达尔文,爱迪生。在思维上,天上的云只能像绵羊和棉花,而不能像萝卜和黄瓜,蜡烛只能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老师,狼永远是凶残的,狐狸永远是狡猾的,北山愚公永远是坚持不懈的,东郭先生永远是善恶不分的大好人。写劳动必定是伟大,写秋天必定是歌颂丰收,写母亲必定是奉献。一位阅卷的老师喟然慨叹:“学生的作文千人一面,故事一样,写法也一样,阅卷真是味同嚼蜡。”过分强调写作技巧训练而不注重创新,其后果则是使广大学生丧失最基本、最重要的能力——观察力与想象力。为此有些专家、学者大声疾呼:“中国孩子的观察力、想象力哪里去了?”答案是明确的——当一代孩子不必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不必用自己的大脑思考时,还怎么谈得上观察力和想象力?!

(本文节选自《湖北省黄冈市2004年中考语文试卷自评报告》,并获全省评比一等奖)

    教师与学生如何应对新课改下的中考一文由优秀教案免费提供,本站为公益性网站,此教案为网上收集或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