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教教案:
幼教语文教案 幼教数学教案 幼教英语教案 幼教常识教案 幼教音乐教案 幼教体育教案 幼教美术教案 幼儿园教案 小班教案 中班教案 大班教案
> 小学教案:
小学语文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英语教案 小学自然教案 小学音乐教案 小学体育教案 小学美术教案 小学信息技术 小学说课稿 小学主题班会
> 初中教案:
初中语文教案 初中数学教案 初中英语教案 初中物理教案 初中化学教案 初中历史教案 初中地理教案 初中生物教案 初中政治教案 初中美术教案
> 高中教案:
高中语文教案 高中数学教案 高中英语教案 高中物理教案 高中化学教案 高中历史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 高中政治教案 高中美术教案
> 其他教案:
评课稿 说课稿 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 课堂实录 学生评语 班级管理 班任挚友 教学参考 教学相关 国旗下讲话 信息技术教案 主题班会教案

问题究竟在哪里?

时间:2014-10-12 09:18来源:网络整理点击:字体:[ ]
市调研试卷中有这样一道题:一台电视机的体积约是120( )。对六年级学生来说,选择一个合适的体积单位填空并不难,然而,高达80%的错误率引起了许多一线教师的反思:一道涉及空间与图形内容的概念题,掌握情况为何如此不理想?是不是在相关内容的教学过程还存在着一些误区呢?带着这些思考,回到课堂教学中,发现了以下几种不合理的做法。
首先,电教媒体的错误“放大”,干扰了学生正确概念的建立。教学“毫米的认识”,教师为了让学生清楚地知道1毫米在直尺上究竟有多长,并能准确数出1厘米里有多少个1毫米,揭示课题后就在屏幕上打出放大的直尺,引导学生观察、比划、数一数,再轻轻地闭起眼睛在头脑中想一想。课尾小结时,教师让学生比划1毫米大约有多长时,多数学生比划出大约有橡皮宽度这么长,这让教师颇感意外。
问题究竟在哪里?很显然,上述案例中,电教媒体的无效介入改变了概念的本质属性。当学生对1毫米还未建立起正确的表象时,就运用放大的直尺进行教学,学生对毫米的第一印象就是不准确的,肯定无法建立1毫米的正确概念。事实上,不仅在长度单位教学中如此,一些教师在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的教学中也犯有类似的错误,值得我们关注和反思。
教学时,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学具的直观、示范作用。如可以先让学生观察直尺上1毫米的长度,再让学生比划1毫米究竟有多长,然后让学生拿出1分硬币,并告诉学生它的厚度大约就是1毫米。学生观察后,再通过捏一捏、看一看、想一想的过程进一步丰富对1毫米的感受,这样,学生自然会对1毫米的实际长度留下准确、深刻的印象。
其次,孤立教学知识,导致学生知识结构涣散,不能灵活应用知识。如教学“量的计量”复习课,这位教师的教学颇值得商榷。
师:谁能说说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和1立方米分别有多大?请你用手势比划一下。(学生比划)
师:请同学们估计一下,我们教室的空间大约有多少立方米?
生:10立方米。
生:18立方米。
生:15立方米。
生:……
见学生答不到点子上,教师说:刚才看你们用手势比划1立方米都挺到位的,为什么估计教室的空间大小就不行了呢?看看也知道不可能是15立方米,准确的答案是……
问题究竟在哪里?问题肯定不在学生,而在于教师没有帮助学生建立起体积与长度之间的必要联系。当众多数学概念各自为阵,没有相互关联并形成一个完善的知识网络时,学生运用缺乏紧密联系的知识点解答综合性较强的题目时,势必会感到困惑甚至无所适从。
试想,如果教师在教学时既强化了学生对基础概念的理解,又能帮助学生有效沟通体积与长度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使学生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估计体积大小的方法,效果是否会更好?在处理这一环节时作了如下调整:在学生说出“用体积单位一个个去摆进行估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回忆:“还记得物体的体积与什么有关,有什么关系?既然教室的体积与教室的长、宽、高这三个长度有关,能不能先估计这些数据,以此将对体积的估计转化为对长度的估计,解决问题呢?”由于学生前面已经建立起了体积与长度之间的内在联系,“先估计长、宽、高,再通过计算间接估计教室的体积”便水到渠成了。

    问题究竟在哪里?一文由优秀教案免费提供,本站为公益性网站,此教案为网上收集或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