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进位加法的笔算》教学案例与反思
教学目标:1、直观演示初步理解相同数位对齐和从个位加起的算数,掌握坚式的写法。2、掌握两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和笔算加法的法则。3、培养正确竖式计算方法,培养创新能力教学重点:掌握不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难点:掌握最优的计算方法。教学过程:一、 导入:1、 示课件:怎样安排哪两个班级合乘2、 学生交流不同的合乘方法3、 验证这些方法好不好:你准备怎样来验证4、 选择例题中的方案先来验证 二二、解决问题:(一)、教学例11、 请学生独立思考验证 36+302、 小组讨论3、学生交流验证方法(1)口算 (2)竖式 (3)摆小棒特别引导竖式列法4、一种方法比较好?请学生保留自己的意见来验证第一种方案的另两班乘法,35+343、 验证得出用笔算比较简单5、 请学生用笔算来验证第二种方案6、 请学生交流用笔算验证时要注意什么?三、巩固练习1、P13第1题2、学生编2道这样的加法请同桌计算3、比比谁聪明( )( )+( )( ) 4 3四、课堂作业课后反思对本节课比较满意的地方:(教学设计、重难点、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手段等方面) “两位数加两位数”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基础上学习的内容,如果只要求正确计算得数并不难,但是要求学生又快又准地用最恰当的方法计算却不是件容易的事。因此我觉得本节课的难点是:在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优化算法。算法多样化不是一题多解,而是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体现。我们的学生由于生活背景不同,知识经验不同,所以对于相同的问题,解决的方法也不一定相同,这时学生便需要教师的肯定、激励和引导。最后让学生自主地去比较、选择和完善自我。 在教学中我打破了传统的计算教学,改变了原由的学习方式,充分利用课本资源,把静态的情景动态化,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和实践能力。整个教学过程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实际出发,通过观察、交流、质疑亲历了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这个数学问题的全过程,从中体验了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的情感,注重算法多样化。 课堂中我把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这一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大胆猜测、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方式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真实的情境再现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现了新课标理念。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他们联想到的方法也不一样,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题地位,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并在交流中内化计算方法,完善自己的方法。同时课堂上引导学生通过多次的验证,从多种算法中选取学生认为简便的计算方法。 在动脑筋猜一猜()+()=43,有多少种答案,你能有序地写出来吗?学生喜欢猜一猜的活动,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可是由于没有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学生的思维没有被充分的激发。整个教学过程,我始终把自己放在 合作者、引导者、组织者的位置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并及时深入到学生中间及时了解学习情况,及时捕捉信息,使教与学真正容为一体。 这节课明显的缺陷:(并分析原因)改进的措施:
《不进位加法的笔算》教学案例与反思一文由优秀教案免费提供,本站为公益性网站,此教案为网上收集或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删除!
和《不进位加法的笔算》教学案例与反思相关的教案:
- 猜想、操作、反思―――“互相垂直”2015-04-27
- 《面和面积单位》教学案例2015-04-24
-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和反思2015-04-23
- 《找规律》教学案例与反思2015-04-13
- “5以内的加法”教学案例2015-04-02
-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案例与反思2015-04-01
-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案例与评析与2015-04-01
- 〈加法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与反思2015-04-01
- 《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教学案2015-03-28
- 《9加几》教学案例设计及我对算法多2015-03-22
- 《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乘法》的2015-03-13
- 《比较》一课教学案例2015-02-28
- 认识人民币——教学案例与分析2015-02-26
- 《分桃子》教学案例2015-02-26
- 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教学反思2015-02-05
- 20以内的进位加法2015-02-03
- 《小统计》教学案例的反思2015-01-28
- 《真分数和假分数》教学案例2014-11-08
- 《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教学案例与2014-10-18
- 《20以内的进位加法》教学反思2014-09-15
- 让学生在玩中放飞思维,获取知识,发2014-08-28
- 《分类》教学案例及反思2014-08-12
- 《认识人民币》教学案例及教学反思2014-08-12
- 《第几》教学案例与反思2014-08-06
- 上一篇:《第几》教学案例与反思
- 下一篇:“错误”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