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给女儿的信(语文版九年级上教案)
教学内容
本课在教材第114_119页。本文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给女儿的一封信,主要回答了作者对爱情的看法,启发和培养女儿要明智地生活,要懂得爱情的真谛,对成长中青少年学生来说有很重要的教育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进一步巩固书信的格式和特点。
2.学习本文用优美的童话来阐释道理的方法,学会分析童话中的思想内涵。
3.了解爱情的本质,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4.通过阅读,整体把握文章意思,品味含义深刻的语句。
-◆过程与方法
1.结合本文中的故事,通过教学课件绘声绘色地给学生讲故事。青少年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期,对爱情等问题比较敏感,也比较感兴趣。教师应注意引导,让学生积极地展开讨论,通过讨论,受到正确爱情观的熏陶和感染。
2.教师可以搜集一些优美动人而又蕴含深刻哲理的爱情故事,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注意培养学生爱情观和人生观,引导学生的丰富情感,感受作者作为父亲对女儿深深的爱,学会理智地生活,善于生活,热爱生活,感受生活和爱情的真谛。
2.理解爱情是赋予生命的、永不衰退的、人类世代相传的纽带;爱情是人类所特有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1.体会运用小故事阐述抽象道理的写法的好处。2.品味文中含义深刻的语言,了解爱情的本质,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3.理解、把握生活的本质和内涵,学会懂得爱,珍惜生活,成为真正的人。
◆难点
1.准确把握童话中的深刻含义,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人生观。
2.学生处于特殊的生理和心理阶段,且无生活经历,理解爱情的本质有些困难,加之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待早恋的方式,使得学生不太愿意就这一敏感话题发表看法。
◆教学突破
1.准备教学课件,用动画的形式再现童话的内容,教学效果会更好。 .
2.讲一些优美动人的爱情故事,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由于学生对爱情比较敏感,可能不敢发言,教师要多加鼓励,消除学生的顾虑。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搜集有关苏霍姆林斯基的材料,让学生了解;准备相关课件;搜集一些有哲理的爱情故事,用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让学生提前预习,思考自己对爱情的理解。
◆学生准备
根据教师的安排进行预习,找出生字词,思考自己对爱情的认识。
3.理解、把握生活的本质和内涵,学会懂得爱,珍惜生活,成为真正的人。
◆难点
1.准确把握童话中的深刻含义,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人生观。
2.学生处于特殊的生理和心理阶段,且无生活经历,理解爱情的本质有些困难,加之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待早恋的方式,使得学生不太愿意就这一敏感话题发表看法。
◆教学突破
1.准备教学课件,用动画的形式再现童话的内容,教学效果会更好。 .
2.讲一些优美动人的爱情故事,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由于学生对爱情比较敏感,可能不敢发言,教师要多加鼓励,消除学生的顾虑。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搜集有关苏霍姆林斯基的材料,让学生了解;准备相关课件;搜集一些有哲理的爱情故事,用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让学生提前预习,思考自己对爱情的理解。
◆学生准备
根据教师的安排进行预习,找出生字词,思考自己对爱情的认识。
教学步骤
(1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1.介绍爱情故事,导入 新课。 1.配合教师,进入新课学习。2.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思考什么是爱情。 2.各抒己见,积极发言。3.通过课件,讲述文中的童话。 3.结合课件,积极思考、回答问题。4.总结归纳,积极引导。 4.学习,分析,提高认知水平。
一、交流预习心得,导入 新课(约 分钟)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
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知识,巩固所 学的书信的知识和特点,了解学生掌 握的情况。 | 1.回忆以前所学的书信的有关知识,回答 教师的提问。 | ||
2.对学生的回答给予总结,通过介绍一 些耳熟能详的爱情故事,转入新课学 习。 3.19世纪伟大的诗人、剧作家莎土比 亚曾经在一首诗当中提出了这样的 —个问题;“告诉我,爱情生长在何 方?是在脑海,还是在心房?它怎样 发生?它又怎样成长?”这个问题是 每个青少年在成长中会遇到的问题, 只要有了正确的认识,是不用回避这 个问题的,同学们不要有什么顾虑。 4.介绍前苏联家苏霍姆林斯基的有关 知识,让学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 思路。 | 2.回忆自己知道的爱情故事,大胆地与其 他同学交流,进入新课的学习。 3.积极开展想象,思考自己对爱情的理 解。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对于爱情 问题比较敏感,但是他们缺乏生活的经 验,对于爱情的本质缺乏了解,加上现 实中对待早恋的态度,学生可能羞于发 言或不敢发言,因此,要多加引导和鼓 励。 4.了解一些关于苏霍姆林斯基的情况。 阅读本文,从整体上把握本文。 | ||
二、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约 分钟)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
1.提问:作者在女儿的信中提出了一个 什么样的问题?这个问题为什么使 作者感到忐忑不安? 2.利用教学课件给学生绘声绘色地讲 述玛丽娅所说的爱情童话,调动学生 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优美的动画中受 到感染和熏陶,引导学生认识爱情的 真谛。 3.提问:故事中提到上帝在创造人后, 三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神中先后 读到了哪三种不同东西? 4.五十多年来,那一对男女的生活发生 | 1.阅读教材回答:问题是“什么是爱情”; 作者感到女儿已经长大了,她不再是和 小孩子交谈了;女儿只有是一个明智的 人,才是幸福的;作者希望女儿学会明 智地生活。 2.配合教师的讲述,在欣赏优美童话的同 时,结合以前的认识,思考到底爱情是 什么,什么是正确的爱情观,并与以前 关于爱情的故事进行比较。 3.结合课文思考并回答:他从人的眼里第 一次看到了“爱情”,第二次看到了“忠 诚”,第三次看到了“心头的记忆”。 4.分组进行讨论,得出讨论结果:小木屋 | ||
了很大的变化。请学生思考他们发 生了什么变化,以及为什么会发生这 样的变化,这给我们以什么启示。可 以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 5.提问:故事为何要把这对男女的爱情 放在五十多年的时间历程中去表现? 这说明了什么?五十年来是什么维 系了他们的爱情? 、 6.提问:文中的上帝面对人的爱情有何 表现?为何多次写到上帝的态度? 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有关上帝的表 现的语句,并思考课文为何多次提到 上帝的表现。 | 代替了小棚子,还有花园;他们有很多 勤劳的儿孙;是两个人相濡以沫的爱 情使他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说明爱情的力量是巨大的。 5.思考,讨论,并回答:爱情是需要时间来 证明的,真正的爱情能经住时间的考 验。五十年来,是忠诚和心头的记忆 维系了他们的爱情。 6.在课文中找出上帝三次不同表现的语 句,思考讨论多次提到上帝的原因,应 指出:爱情是人类独有的,是人类文明 的产物,只有人类才能够真正地爱。 | ||
三、组织讨论,分析本文的写作特点(约 分钟)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1.文章的结尾提到了应如何对待爱情, 可以说是全文的总结和概括,也是作 者给女儿提出的殷切希望。请学生 结合本课的学习和自己的生活经历, 谈谈自己应如何正确地对待爱情,树 立正确的爱情观。 2.提问:通观全文,作者为何没有正面 回答女儿的提问,却说到了我的少年 时代和祖母玛利亚所讲的故事?这 样写有什么好处? | 1.可分组展开讨论,得出:人类的爱情不 仅仅是为了繁衍后代,还要给对方以幸 福,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是人 类种族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因此要 善待爱情,要懂得爱,要提高到人性美 的高度来认识爱情。 2.思考并回答:这样写更容易让女儿理 解,而且效果也比给她讲大道理要好得 多。深入浅出,容易理解。, |
本节总结
本文是苏霍姆林斯基写给女儿的一封信。信中回答了青少年所关心的什么是爱情的问题。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应了解爱情的本质和内涵,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学习本文用童话来阐释道理的方法;学会分析童话的深刻内涵和欣赏本文优美的语言。
板书设计
给女儿的信
苏霍姆林斯基什么是爱情:人类永恒的美与力量爱情、忠诚、心头的记忆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结合本文的童话,培养学生理解和分析童话的能力。学生可以思考自己遇到困惑的时候时如何向家长和教师请教,是不是也像作者的女儿一样大胆地向家长请教,作者的女儿是不是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比较自己对爱情的看法和本文童话里所揭示的哲理,思考一下有什么不同,以及自己从本文中获得了什么收获。
练习设计
◆随堂练习设计
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词注音 ,
忐忑( )不安 擅自( ) 蕴藏( )
2.作者在本文中主要面答了女儿什么是爱情的问题。学了本文,你认为什么是爱情?
答案与提示:爱情是人类所独有的,是人类文明的产物;人类的爱情不仅仅是为了繁衍后代,还要给对方以幸福;爱情是人类种族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
3.作者为何没有正面回答女儿的提问,却说到了“我”的少年时代和祖母玛利亚所讲的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与提示:作者用自己成长的经历告诉女儿一个正确的引导带给自己的巨大收获,希望女儿也同样重视;同时,运用故事揭示这个抽象的概念,深入浅出,彤象生动.更容易理解。
◆个性练习设计
1.如果你拿同样的问题问自己的父母,可能得到的答案是什么?细读最后一段,结合本文,说说你对“成为真正的人”的理解。
答案与提示:爱情是人类特有的感情,是人类永恒的美与力量。,爱情将成为赋予生命的、永不衰退的、人类世代相传的纽带,只有真正懂得爱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人。
2.写一篇300字的小文章,谈谈你对爱情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探讨与反思
通过教学,教给学生欣赏、理解哲理丰富的童话,使学生从中受到爱的教育和启迪;引导学生学习这种用童话来说明深刻道理的方法,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世界观,这对正在成长中,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心的青少年来说是相当重要的。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树立正确的导向,打消学生的顾虑,鼓励他们多发言,多发表自己对爱情的理解,在交流和讨论中,抛弃错误的认识,用正确的爱情观和世界观来指导自己的人生。
补充资料
瓦·阿·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他从教育实践出发,潜心研究,对教育和教学提出一系列创造性的见解,形成了理论体系,而又用它来指导实践,验证他的理论。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论的一个突出特点是重视学生的精神生活和精神需要。他主张青少年“应当获得自己精神生活的完满和幸福,享受劳动和创造的欢乐”,学校教育和教学要重视和善于运用学生积极的精神生活,并不断充实和丰富它,使学生终生有正确的精神需要,能够享受丰富崇高的精神生活。
苏霍姆林斯基任校长长达二十多年,对领导学校可谓经验丰富,不乏独到见解。作为一校之长,工作千头万绪,因此,苏氏本人始终兼教一门语文课,并且坚持天天听教师的课。“我给自己定下一条规则:如果我每天不听两节课,就算我这一天什么也没做。”
第15课给女儿的信(语文版九年级上教案)一文由优秀教案免费提供,本站为公益性网站,此教案为网上收集或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删除!
和第15课给女儿的信(语文版九年级上教案)相关的教案:
- 《未选择的路》教案12015-04-09
- 人教版九年级上《短文两篇》同步训练2015-04-09
- 《愚公移山》教案32015-04-08
- 苏教版《〈雪〉四人谈》教案2015-04-08
- 苏教版《呼兰河传(节选)》教案22015-04-08
- 苏教版《呼兰河传(节选)》教案2015-04-08
- 《陈毅市长》教案52015-04-08
- 《陈毅市长》教案42015-04-08
- 《陈毅市长》教案32015-04-08
- 《陈毅市长》教案22015-04-08
- 《陈毅市长》教案2015-04-08
- 《给布特勒的信》教案示例2015-04-08
- 《给布特勒的信》教案2015-04-08
- 《给儿子的一封信》教案2015-04-08
- 《致蒋经国先生的信》教案2015-04-08
- 《世上没有傻问题》教案2015-04-08
- 《大小猫洞》教案2015-04-08
- 《吴汉何尝杀妻》教案2015-04-08
- (语文版)《清兵卫与葫芦》教案2015-04-06
- 《差半车麦秸》教案22015-04-06
- 《陈毅市长》教案62015-04-06
- 语文版九上《茶馆》教案2015-04-06
- 《环球城市,风行绿墙》教案32015-04-06
- 《菜园小记》教案52015-04-06
- 上一篇:第14课给儿子的一封信(语文版九年级上教案)
- 下一篇:9.夏之绝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