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教教案:
幼教语文教案 幼教数学教案 幼教英语教案 幼教常识教案 幼教音乐教案 幼教体育教案 幼教美术教案 幼儿园教案 小班教案 中班教案 大班教案
> 小学教案:
小学语文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英语教案 小学自然教案 小学音乐教案 小学体育教案 小学美术教案 小学信息技术 小学说课稿 小学主题班会
> 初中教案:
初中语文教案 初中数学教案 初中英语教案 初中物理教案 初中化学教案 初中历史教案 初中地理教案 初中生物教案 初中政治教案 初中美术教案
> 高中教案:
高中语文教案 高中数学教案 高中英语教案 高中物理教案 高中化学教案 高中历史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 高中政治教案 高中美术教案
> 其他教案:
评课稿 说课稿 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 课堂实录 学生评语 班级管理 班任挚友 教学参考 教学相关 国旗下讲话 信息技术教案 主题班会教案

第8课多收了三五斗(九年级上苏教版教案)

时间:2013-09-12 08:40来源:小学堂点击:字体:[ ]
第8课多收了三五斗

教学内容

    课文节选自叶圣陶先生的同名短篇小说,讲述了旧中国农民丰收成灾的悲惨命

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朗读课文,理清小说情节。

2.品味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3.揣摩农民群像的塑造及其表达效果。 

4.认识“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把握小说主题。

过程与方法

1.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指导梳理小说情节。

2.分角色朗读,认识小说人物形象。

3.组织学生讨沦交流,理解小说主题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旧中国农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下的悲惨命运。

2.理解小说中体现出的作者对旧中国农民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分角色朗读,揣摩人物心里活动。

2.梳理小说情节,认识“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

3.学习小说对农民群像的塑造手法及其效果。

难点

1.体会小说运用对话展开故事的特色。

2.理解小说反映的主题思想。

◇教学突破

1.选取一二片断进行诵读练习,积累语感。

2.结合时代背景引导学生认识造成农民悲剧的社会根源。

教学准缸

◇教师准备

1.课前查找与本课相关的资料。

2.布置学生预习课文。

◇学生准备

1.预习课文,查字典解决生词。

2.熟读课文,理清小说情节线索。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导入  新课。    1.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进入新课。

2.梳理小说情节。    2.划分层次,理清小说情节。

3.布置完成课后练习。    3.思考并完成课后练习。

一、导入  新课(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对中

  国农村及农民的关注。

2.鼓励学生:同学们谈得非常好,看来

  大家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那么大

  家想不想知道旧中国的农村和农民

  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吗?    、

3.导人新课:下面就让我们来学习叶

  圣陶先生的小说《多收了三五斗》。

  请同学们看到课文。

4.调动学生积极性,让一生结合课文

  注解介绍作者情况。

5.给予鼓励,并补充:他的代表作有长

  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

  等。《稻草人》是我国第一部童话

  集;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半个

  世纪来一直被选为语文教材。

1.纷纷发言。结合自己生活经验,说

  出自己了解的中国农村和农民的情

  景,并谈谈体会。

2.回答:“想知道。”

3.听教师讲,准备学习新课。

4.一生回答:“叶圣陶,原名叶绍钧,现

  代著名作家,儿童文学家,教育家。”

5.听讲,并作好笔记。

二、整体感知(约、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给5分钟时间让学生自由朗读课

  文,熟悉课文情节。教师巡视课堂。

2.简单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20世纪

  30年代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年代,尤

  其是在江南农村,那里的农民生活

  更加悲惨。

3.提问:刚才大家熟悉了课文,同学们

  说说,这篇小说是按照什么顺序来

  写的?

1.自由朗读课文,熟悉课文情节。

2.听教师介绍,感知课文内容。

3.齐声回答: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

 
4.给予鼓励:回答得好!那么,如果要

  给课文划分层次,应该怎么划分呢?

  点名让一位学生回答。

5.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这位同学

  回答得非常好。不但划分正确了,

  而且还归纳出了段落大意。并补

  充:课文的第一部分是以旧毡帽朋

  友的活动为线索来写的,重点写了

  三个场景,能说出是哪三个吗?

6.大家归纳得好。并补充:这部分主

  要是写人物的对话,而且这些对话

  都非常有特色。让学生齐声朗读这

  部分内容。

7.指出学生朗读中存在的问题。然后

  选“船上议论”一段,指导学生分角

  色朗读,注意揣摩人物心理,体会文

  中对话的作用。

4.争先恐后,被点到的学生回答:课文

  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第l

  一70段),写江南小城旧毡帽朋友们

  被迫贱价粜米的故事。第二部分

  (第7l段),写同样的故事还会到处

  发生,揭示其普遍性。

5.争先恐后回答。最后明确:第一层

  (第l一34段)写米行粜米;第二层

  (第35—44段)写街头购物;第三层

  (第45—70段)写船上议论。‘

6.齐声朗读,注意读出人物的感情来。

7.分角色朗读课文,揣摩人物心理体

  会其作用。

三、小结(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结合课后练习一,引导学生从人物

  对话中理出关键信息。讨论旧毡帽

  朋友们丰收后更加不幸的原因。

2.布置作业 ,思考课后练习二。

1.讨论交流。概括出以下原因:①洋

  米,洋面的冲击  ②向局子捐钱

  ③向田主交纳地租④“同行公议”

  的商人压低米价。

2.思老课后练习二

教学步骤 

(第2课时)

    第二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复习上次课知识,进入本课。    1.复习上次课知识,进入新课。

2.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2.‘讨论分析小说的人物。

3.归纳分析小说的主题思想。    3.归纳小说的主题思想。

  一、导入  新课(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导人:一般的小说都有三大要素,同

  学们知道是哪三个吗?

2.给予肯定:回答得对,上节课我们对

  小说的故事情节有了基本的了解,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小说中的人物。

  大家说,小说中写了哪些人物?

1.回答:故事情节;人物;环境。

2.积极发言,找出:旧毡帽朋友;米店

  老板;伙计等。

二、讨论交流(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引导学生对主要人物一旧毡帽朋友

  进行讨论:课文中的人物和我们常

  见的小说中的人物有什么不同?

2.指出:“旧毡帽朋友”代指江浙一带

  的农名。课文中用带有地域特征的

  外貌特点代指人,塑造了苏南一带

  的农民群像。

3.提问:如果课文中不采用这种写法,

  而是塑造一个或几个有名有姓的具

  体人物来展开这个故事,与现在的

  写法相比,哪一种表达效果更好一

  些?鼓励学牛提出自己的见解。

1.思考教师提的问题,明确:课文不是

  写某个或某几个具体的人物,而是

  写了一群没名没姓的“旧毡帽朋

  友”。

2.听教师讲,记笔记。

3.思考发言。明确:课文中的写法更

  好。

  

 
4.补充:这就是小说在人物塑造上的

  特点。小说通过这一群像的塑造使

  小说揭示的主题更具有普遍意义,

  反映的社会生活更为宽广。让学生

  浏览课文,并体会。

5.引导学生对课文主题的思考。提

  示:这篇小说运用了鲜明的对照手

  法来处理安排材料,让学生试着在

  课文中找出来,并体会其作用。

6.讲解:从这些对比中,以及人物的对

  话中我们找出了农民“丰收成灾”的

  原因。结合小说所反映的时代背景

  组织学生对小说主题分组讨论并发言。

 4.自读课文,认真体会。

5.找到在粜米的场面中,农民的哀求,

  老板的冷漠,农民粜米前后的喜悦

  和悲伤构成了鲜明的对比,生动的

  体现了农民的希望与失望。

6.分组讨论发言,明确:小说反映了旧

  中国农民的悲惨命运并表现了作者

  对他们的同情和对当时社会的憎恨

  之情。

二、总结(约  分钟)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1.小结:这篇小说塑造了旧中国农民

  的群像,通过他们“丰收成灾”的遭

  遇描绘了旧中国农民的悲惨命运。

2.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来回巡

  视。

1.听教师讲,记笔记。

2.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人物形

  象,理解他们的悲惨命运和小说反

  映的时代状况。

本课总结

    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初期江南农村为背景,通过旧毡帽朋友们“丰收成灾”的

遭遇,描绘了旧中国农民共同的悲惨命运,表现了作家对乡村、对农民真挚的同情,

让我们体会到作家对当时社会的愤恨之情。

板书设计 

    第8课多收了三五斗

场景一:米行粜米一交代环境和人物

场景二:街头购物一“丰收成灾”

场景三:船上议论一心底的仇恨与反抗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学生要学会结合生活品味感悟,悟出生活中的一些道理来。

课后可以让学生搜集反映旧中国农村和农民情况的一些资料,写一篇观后感或读后

感,以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练习设计

  ◆随堂练习设计

  1.填空。

  叶圣陶,现代著名作家,_______家,_______家。原名_______,江苏苏州人。

他的代表作有长篇小说_______,童话集_______是我国第一部童话集。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埠头  占卜作梗 粜 米斛子 不屑 褡裢 拗不过

  3.选一段话,与同学分角色朗读。

  答案与提示:   

  1.儿童文学,教育,叶绍钧,《夜》《倪焕之》,《稻草人》

  2.略

  3.提示:诵读片断可以在“米行粜米”或“船上议论“这两个场景中选择。

  ◆个性练习设计

  1.根据小说主题的要求,用了极为俭省的寥寥数笔就把苏南小镇的风情面貌描

绘出来了。找出这些写景的句子,体会其中的深刻含义。

    2.本文运用准确凝练的语言刻画人物形象。在文中找出几个这样的句子仔细

体会。

  答案与提示:略.

教学探讨与反思

    学习小说这类文学作品,交给学生阅读欣赏的方法,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通过对本文的学习,让学生学会读书,学会从小说中发现生活的道理。在反复品味

课文的基础上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浓浓深情,从而在感情上产生共鸣。

补充资料

    作者简介

    叶圣陶(1894—1988),现代著名作家、儿童文学家、教育家。原名叶绍钧,江苏苏

州人。年幼时父亲在地主家做帐房先生,家境清苦。1919年参加北京大学学生组织

的新潮社,并在《新潮》上发表小说和论文。1921年与茅盾、朱自清等人组织发起文

学研究会,并在《小说月报》《文学旬刊》上发表作品。1922年出版小说集《隔膜》,1923

年出版童话集《稻草人》。在20年代还陆续出版了《火灾》《线下》《城中》《未厌集》等

短篇小说集,以及长篇小说《倪焕之》。早期小说大多描写知识分子和小市民的灰色

生活,代表作品如《潘先生在难中》等;后转向与时代斗争有关的重大题材,如《夜》

《倪焕之》等,较为深刻反映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前后的社会现实。长篇小说《倪

焕之》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他的小说呈现出朴实隽永的艺术风

格。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参加爱国抗日活动,发表了《多收了三五斗》等著名的短篇

小说,技巧日臻娴熟。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半个世纪来一直被选为语文教材。

 

 

 

 

    第8课多收了三五斗(九年级上苏教版教案)一文由优秀教案免费提供,本站为公益性网站,此教案为网上收集或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