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数学如何突破110分?
数学较好的学生,如何复习准备,才能在07中考中有较大把握的突破110分,甚至到115分呢?
我想重点还在考试的最后两题的得分上,前面的基础知识部分随着学校的正常复习进度即可,对较好学生来说,基础知识部分几乎是没有什么差距。那么解决最后两题的能力就决定了学生能否达到110分,拉开与同等学力的学生差距的关键所在了。我认为有以下方面值得我们从现在就开始认真训练总结。
一、紧跟学校老师的复习进度和要求,无论难易题都认真对待,完成学校作业要求。
在这个过程中,偶尔会发现某一小知识点(更多的时候是单一知识点)有点欠缺,那么不能忽视它,及时认真的研读课本和平时作业,再找些课外练习题(如轻型夺冠),经过20题左右的练习即可弥补上来。
二、对函数、相似形、圆的知识系统的复习。
对这部分知识的复习,要超过学校老师带着学生综合复习的难度(当然了,示范校数学特长班的除外),因为,学校老师正常复习的时候,还是以全班70%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主,因此,这部分的复习中,对题的难度和灵活性上,要求只能是在70%,所以班里较好的学生要与重点校特长班的学生来竞争的话,仅*这个难度和灵活性是远远不够的。
三 做大量中考真题和模拟题,以做真题为主,作模拟题为辅。重点是考试最后二题,来见识、锻炼解题能力。
尤其是北京市海淀区的所三年考试题以及南京、上海、重庆等较早实施新课标的省区中考真题。这些省区的试题具有很高的代表性,全国的新课标考试都是在国家教育部新课标统一指导大纲下完成命题工作的。
另外,目前,市场的打着多么权威的模拟题也仅是对各地中考的移花接木,几乎未结合新课改方向作任何改动。
对北京东城、西城、朝阳、丰台、宣武、通州学生来说,这是使用新课标课本中考的第一年,往届的试题有一定的局限性,灵活性也不够,知识点上还有一部分不统一,所以往届试题仅在难度上参考一下就可以了。
四 针对最后两题考察的知识点在难度和灵活性上多总结归类。
在见识了最后两题的难度和题型后,更关键的是,来总结各种常见题的基本解题思路,避免闭门造车。如可以归纳为:图形运动类、图形变换类、归纳探索类、分类讨论类等。了解、熟悉、掌握这些题型的特点、规律、基本解题思路,通过一定数量题的练习,然后,再总结,再训练就可提高解题能力。而不是,仅凭偶尔状态好、对某一题熟悉就能作出来的表面现象,而是真正具备了一定的解题能力。
我想重点还在考试的最后两题的得分上,前面的基础知识部分随着学校的正常复习进度即可,对较好学生来说,基础知识部分几乎是没有什么差距。那么解决最后两题的能力就决定了学生能否达到110分,拉开与同等学力的学生差距的关键所在了。我认为有以下方面值得我们从现在就开始认真训练总结。
一、紧跟学校老师的复习进度和要求,无论难易题都认真对待,完成学校作业要求。
在这个过程中,偶尔会发现某一小知识点(更多的时候是单一知识点)有点欠缺,那么不能忽视它,及时认真的研读课本和平时作业,再找些课外练习题(如轻型夺冠),经过20题左右的练习即可弥补上来。
二、对函数、相似形、圆的知识系统的复习。
对这部分知识的复习,要超过学校老师带着学生综合复习的难度(当然了,示范校数学特长班的除外),因为,学校老师正常复习的时候,还是以全班70%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主,因此,这部分的复习中,对题的难度和灵活性上,要求只能是在70%,所以班里较好的学生要与重点校特长班的学生来竞争的话,仅*这个难度和灵活性是远远不够的。
三 做大量中考真题和模拟题,以做真题为主,作模拟题为辅。重点是考试最后二题,来见识、锻炼解题能力。
尤其是北京市海淀区的所三年考试题以及南京、上海、重庆等较早实施新课标的省区中考真题。这些省区的试题具有很高的代表性,全国的新课标考试都是在国家教育部新课标统一指导大纲下完成命题工作的。
另外,目前,市场的打着多么权威的模拟题也仅是对各地中考的移花接木,几乎未结合新课改方向作任何改动。
对北京东城、西城、朝阳、丰台、宣武、通州学生来说,这是使用新课标课本中考的第一年,往届的试题有一定的局限性,灵活性也不够,知识点上还有一部分不统一,所以往届试题仅在难度上参考一下就可以了。
四 针对最后两题考察的知识点在难度和灵活性上多总结归类。
在见识了最后两题的难度和题型后,更关键的是,来总结各种常见题的基本解题思路,避免闭门造车。如可以归纳为:图形运动类、图形变换类、归纳探索类、分类讨论类等。了解、熟悉、掌握这些题型的特点、规律、基本解题思路,通过一定数量题的练习,然后,再总结,再训练就可提高解题能力。而不是,仅凭偶尔状态好、对某一题熟悉就能作出来的表面现象,而是真正具备了一定的解题能力。
中考数学如何突破110分?一文由优秀教案免费提供,本站为公益性网站,此教案为网上收集或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删除!
和中考数学如何突破110分?相关的教案:
-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教学反思2015-04-29
-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2015-04-29
- 数学教学课改反思——如何吸引住学生2015-04-29
- 初中数学新教材教学探索的反思2015-04-29
- 数学教学与发散思维2015-04-28
- 数学是什么?2015-04-28
- 新课程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反思2015-04-28
- 新课标下的数学活动2015-04-28
- 对于学生数学成绩评定的几点思考2015-04-28
- 充满阳光的数学课堂2015-04-27
- 跳出自己教数学2015-04-27
- 2005年上学期期中考试数学教学反思2015-04-25
- 小学数学的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2015-04-25
- 在活动中做数学2015-04-23
- 《认识人民币》在活动中做数学2015-04-21
- 五、掌握小学数学的整体结构,沟通各2015-04-20
- 高一数学教学反思2015-04-17
- 《数学广角》课堂实录与反思2015-04-17
- 我的数学教学改革实验2015-04-17
- 一节初一数学课的教学反思2015-04-14
- 高一新生如何学好数学2015-04-14
- 初中数学复习课教学新探2015-04-14
- 数学复习课合作学习案例及反思2015-04-14
- 数学教学反思2015-04-14
- 上一篇:数学活动《做礼物》反思
- 下一篇: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