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云晓:现在可怕在哪呢?学业的竞争已经提前到了幼儿园,这就更可怕。幼儿过早地接触知识技能的训练,一定意味着把一些更需要学习的素养给排挤掉了。
新京报:他在一个阶段只能接受很有限的刺激。
孙云晓:成长是有规律的,在幼儿的阶段就不应该学习过多的知识,就不应该去学数学、作题、认字。
这个阶段最重要的是游戏、娱乐、观察,和小朋友学会相处,培养自信心、好奇心、想象力、观察力,这些是他一生受用的素质,也会感到愉快的体验。在幼儿阶段想让他认一千个字,两千个字,不是不能做到,可以做到,但是会付出很高的代价。而这种水平其实到六七岁、七八岁以后是很容易的事,过早学了以后就会付出高昂的代价。
新京报:占用了学别的技能的时间。
父母觉醒是中国教育的希望
新京报:再回到蔡美儿这个问题上。你刚开始说到有一点担心“虎妈”这种育儿经在中国被效仿。回过头来,实际上中国父母在教育上面临到“两难”的境况,没有家庭教育的规则,宽严失当。在宽和严之间,这个尺度和规则能不能用一种更简单的原则来掌握呢?
孙云晓:做人要“严”,学业要“宽”。
千万不要像蔡美儿那样,过度要求孩子的学业,那不是严格管教,那是严格管教的异化。
做人要严格这是人人可以做到的,学习要宽,因为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能学习拔尖,潜能不同,孩子只要是努力了,有浓厚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就可以了。现在中国非常让人感慨的是83.6%的中学生父母要求孩子考试考前15名,你就算一万年都做不到。所以这种要求就是让孩子绝望的要求,不可实现的要求。
新京报:大部分中国父母都是以超过自己的要求来要求孩子的学业。
孙云晓:实际上没有道理就在这。为什么说做人要严,你是可以做到的。
新京报:其实中国人有很多优秀的传统都丢掉了,以前中国人有一套完整的礼法,其实学礼的过程应该就像美国人教育孩子的方式,哪些行为是不该出现的,家庭教育的中心是让孩子从小对社会规则有良好的习惯和理解。
孙云晓:父母要有智慧,你是让孩子将来在世界上生存,最重要的不是名次,是你的品行,你能不能友善相处,能不能有责任心,能不能有服务精神,这些是最重要的。
好多人问我,孙教授,你的孩子是怎么教育的?我从来不敢说我孩子教育多么成功,但是我的孩子可以说就按照我的教育思想来教育。她很少参加什么特长班、培训班学习,没有上过任何名校,但是她参加社会实践,当学生记者、而且国际交流很多,结果她也发展得很好,在一个普通的高中考上了复旦大学,学社会学,现在是中国新闻社常驻日本的记者。这就是我的实践,我认为不走应试教育这条路也是可以走得通的。
因此在中国不要抱怨教育为什么不改革,应试教育害人,你看到教育改革一定是个缓慢的过程,但是全世界古今中外的研究一定有一个发现,家庭教育是最重要的。
新京报:中国的父母有一个问题就是不相信自己,他们更相信教育体制。
孙云晓:我觉得现在开始好转,我现在觉得特别欣慰的是,有越来越多的父母在觉醒,这是中国教育的一种希望。
新京报:这次讨论的话题是“妈妈”,大家也是谈到了两国妈妈的问题。你觉得妈妈在教育当中的地位是什么样的?
孙云晓:我认为在教育孩子方面妈妈的作用永远都是第一位的,这是毫无疑问、无可争辩的,妈妈的作用永远是第一位的。我认为我们不需要“虎妈”,也不需要“悍母”,我们需要有爱心、有智慧的妈妈。
中国的家庭教育比美国更危险。美国人强调奋斗,美国人有精神,你给家里的人把皮鞋擦了,修理花园,你想拿到钱就干这些。中国的爱没有这个传统,生活上包办一切。
推荐内容
教育新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