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家长 > 家有考生 > 正文

“中美教育方法”大讨论 关注“虎妈”教育之争(2)

  • 日期:2011-09-22 09:51
  • 来源: 每日五分钟
  • 浏览:
  • 字体:[ ]

  一百年来,杜威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在美国影响深远,所以孩子在美国的地位非常高,高到什么程度,让你难以置信。联合国的《儿童权利公约》,世界上将近200个国家签署,但是美国不签署,理由是什么呢?美国人认为,他们国家的儿童享有比这个公约更高的权利。

  关于美国的教育思想源流,蔡美儿作为一名法学教授,这个肯定不在她的视野之内。

  而这一百年来,中国的教育思想基本上还停留在父母专制、包办代替、望子成龙这样的传统上,一直到1990年以后才开始有现代教育的观念出现,作为标志性的就是出现了《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一次提出了未成年人的权利,这和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思想是一致的。这个思想在中国也尚未普及。

  所以说中美儿童观、教育观差异巨大。像蔡美儿的思想是典型的中国式妈妈的思想,所谓这个“典型的”就是这种中国传统家庭教育思想,父母绝对权威,对孩子严加管教,甚至惩罚措施很多,完全和西方相对的一种教育方式。

  新京报:《未成年人保护法》以及联合国的《儿童权利公约》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孙云晓:最核心的,是提出了儿童的四个权利———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最早的《未成年人保护法》还没有写得这么明确,到1997年修订版的时候才把它写进去。也就是说,中国真正提出儿童的权利,真正开始融入与国际接轨的现代教育思想,还不到20年的时间。

  中国式放纵和美国式自由

  新京报:和美国人在教育思想上的全社会系统发展比起来,中国人的教育观念可能还谈不上思想系统,只能说是一种教育传统。

  孙云晓:没错。在这样的背景下,这件事让我现在有了一个最大的担心———“虎妈”的育儿经会不会在中国被仿效,这样的话一定会对儿童的发展是一个伤害。

  蔡美儿以中国式教育传统的代言人的形象出现,宣扬一种专制的教育方式,甚至可以侮辱孩子、贬损孩子,让他有抗挫折能力,写不完作业不让吃饭,不许参加活动等等,这些很私人的教育方式如果变成一种学习对象,就很可怕了。

  新京报:但是我们中国人会说,我们有我们爱孩子的方式。我们身边也确实有很多溺爱孩子的范例,那些对孩子学业要求特别严格的人,也是在生活上极度溺爱孩子的人。对于这种一方面要求极为严格,另一方面又极其溺爱的家庭教育状况,你怎么看呢?

  孙云晓:简单地说,儿童的发展是有规律的,教育也一定是有规律的,不是说一下子严格,一下子很溺爱,这很不对头。

  这里面其实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出来了。今天中国的很多父母都开始反思,对孩子不能那么专制、严酷,要理解、尊重孩子,要给他真正的爱,不少人已经在这么做了。但是这么做了以后出了问题,他们发现对孩子非常放纵之后孩子没法管,孩子成长得并不理想。这个问题在中国父母和美国父母中都存在,只是在中国这个问题表现更加严重。

  新京报:你觉得中国人对孩子的溺爱放纵和美国人对孩子的放任真的一样吗?

  孙云晓:实际上是不一样的。中国的家庭教育其实是挺危险的。因为美国人给孩子的爱实际上是有规则的,比方说很多零花钱要自己挣。我们做中、日、韩、美四国的高中生比较研究有数据,半数的美国学生都打工,很多钱要靠自己挣,要独立生活,中国的中小学生打工在全世界属于比较少的国家。

  新京报:只要家里没有经济困难,中国的家庭不会让孩子去打工。不仅不让打工,甚至不让做家务。家长一般会说,你只要把自己的学习搞好就行了。

  孙云晓:这是中国父母的口头禅,实际上中国的家庭教育比美国更危险。美国人强调奋斗,美国人有精神,你给家里的人把皮鞋擦了,修理花园,你想拿到钱就干这些。中国的爱没有这个传统,生活上包办一切。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19 学霸哥湘ICP备13002298号 链接/广告QQ:287668250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