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书里容纳了学校的讲课内容。
经常翻看它,可以温故而知新,
起到逐渐存储知识的作用。
"明天就考试,看教科书就行了。"
初一期中考试的时候,老师这么一说,同学们纷纷向老师提出了各式各样的疑问。老师非常肯定地向同学们说:
"该学的都在教科书里。"
老师用厌烦的语气又重复了一遍。但是我前面的同学却轻轻地摇摇头表示不相信。回家的路上,我们穿过落满灰尘的操场。我说:
"咱们上小吃部去吧。"
同学们带着不解的表情异口同声地说:
"你有毛病啊,明天考试啊!"
"老师不是说都在这里嘛。"
我把不到一百页的教科书在他们面前晃了晃,提高嗓门接着说。
"也不是期末考试,怕什么,该复习的都在这五十来页里面了嘛。"
尽管表面上是这么说了,但是一想到回家还得背参考书、还得解习题集,我的心情也很沉重。当时我对解习题有想法:"考试也不按习题集,再说多解习题集也不能克服押题的不良习惯,为什么还要解习题集呢?还有,参考书是解释概括教科书要点的,那么为什么把教科书里用20页阐释的内容,扩大到100页之多呢?"但是,话虽这么说,每次考试前,大家都背参考书,解习题集,所以我也只好跟着那么做了。
因为到昨天为止,我已经读了很多参考书,所以不想再读了。我建议回家之前一起吃碗面条,却遭到了同学们的反对。我看没戏了,只好迈着沉重的脚步回了家。我浏览了一遍考试范围内的教科书内容。粗黑的文字加上许多配图,没用几分钟就看完了。可又放心不下,还想再看一遍,但是太疲倦读不下去了。
"明天考就考吧,反正累了先睡一觉,等妈妈下班回来,叫醒我的时候再说。"
可是那天妈妈偏偏下班很晚,吃晚饭的时候也没叫醒我。原想妈妈来叫醒的时候再看一点的,不料妈妈直到吃早饭才叫醒我。我睡眼惺忪地看了一下挂钟,就傻眼了:
"糟了,怎么办?"
只见桌子上有一张昨天复习时记下的笔记。我迅速地拿起那张纸,匆匆来到饭桌前,一边吃饭一边看笔记。妈妈问我:"怎么啦,要考试啦?"
"是啊!"我心不在焉地回答。
到学校趁考试前的时间再一次浏览笔记。打开考试卷子的时候心里还嘀咕:"也不是天才,只在考前浏览一遍,哎,玩儿完了。"
但是奇迹发生了。似乎已经猜准了似的,每道题的答案都浮现在眼前。那个时候我得到了最高分96分。那件事情至今历历在目。那些答案平时怎么用功,也没有像那天那样清楚过。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自那以后,又过了4年,我来到了美国。在那里,我逐渐懂得了其中的奥秘。高二的时候,高一年级的优秀同学看我们不会学习,就请来名牌大学的老师,给我们讲授学习技巧。那位老师说:考试之前注意看教科书,考试的时候印象最深。
每当听到"考试要靠平时的积累"这句话的时候,我总是禁不住叹着气嘀咕:"说得倒轻巧。"但是,这句话其实是真的。只要你天天来上课,哪怕不学习也能考出50分。也就是说,只要你坐在课堂上听一听,也至少能得到答出一半试卷的知识。
前所述,用不着多记笔记,只要养成专心听课的习惯,就不用专门为考试复习,而能答对大部分内容。临近考试才废寝忘食地学习,也就是所谓"临时抱佛脚",是得不到考试所需的足够信息的。教育专家指出:每天集中精力学习5分钟,比起一周一次10个小时的集中学习更有效。不仅学习是这样,运动、艺术等专业也是这样。有迹象表明,美国的教育也要导入这个方法。每天聚精会神地学习3分钟,这比起考试前集中学习几百个3分钟更有效。
推荐内容
教育新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