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何时不再抢“状元”(2)
- 日期:2013-04-30 10:56
- 来源: 好好学习
- 浏览: 次
- 字体:[大 中 小]
而也正是由于现行的考试制度,导致教学模式变为以“应考”为目的。而本应“以产生问题为目的”的教学也最终演变成为“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教学。一些在小学、中学阶段表现出一些特殊潜质的孩子,为了适应现行的考试选拔制度,也不得不死啃书本,从而最终磨平了身上的独特之处,由“一流的学生”变为“一流的考生”甚至并不“入流”的考生。
哈佛大学一位校长曾经说过这样一番话:杰出的大学生来源于杰出的高中生,我们是一个极力培养、鼓励高中生具备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学校。社会对一流高中生的赞美,并不局限于好的课堂成绩,而是多方面的。要成为哈佛的学生,光有好的成绩是不够的,还要看他是否有开创新天地的创造性;仅有知识是不够的,还要看他是否有探索未知的好奇心;仅仅关心自身专业领域是不够的,还要看他是否有关注其他方面的广泛兴趣。
多元评价机制——
单元的结合“1+1<2”,多元的结合“1+1>2”
有这样一个比喻,一支足球队,一定要由具备不同技术特点的球员组成,如果11名球员特点雷同,则不可能是一支优秀的球队。这就是单元的结合“1+1<2”,而多元的结合则“1+1>2”。同样,世界一流大学追求的境界,也是营造一个多元文化的校园,使得学生在课外学到很多课内学不到的东西,使得学生随时随地都能遇到可取长补短的人,而为了营造这样的环境,就需要有多样化的录取标准和多元的评价机制,招收具备不同背景、不同特点的考生。
又是中西方两种考试制度结果的对比:一名中国考生高考分数距重点分数线仅一分之差,最后遗憾地去了一所很一般的高校。这名考生和其家长感慨,“一分之差,天地之差”;再看国外,哈佛大学最经典的录取案例是一个出身贫寒的女孩儿,父母靠捡垃圾为生,女孩儿没有怨天尤人,而是立志靠自己的力量改变命运,最为可贵的是,女孩儿看到社区内还有很多同样需要帮助的人,便在课余时间做义工,用微薄之力帮助身边的穷人,后来,女孩儿被哈佛大学录取;俄亥俄州雪克黑茨市哈沙维布朗高中的爱丽娜·奥聂斯凯斯基一直关注水污染,并选定解决金属离子污染水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在3000多个小时的试验后,她终于发明并申报了可以有效减少电镀时排入水中的金属离子的专利技术,凭借这一发明,她被哈佛大学成功录取;一个孩子为了推销饼干,异想天开地闯入大公司,点名要见CEO,并大胆向其推销,从饼干如何美味到用卖饼干的钱帮助贫困孩子,再到如果该公司做了这件善事将会在社区造成怎样的影响……孩子的胆识和智慧打动了CEO,也打动了普林斯顿大学的考官。
我们看到,很多国外高校录取新生,并没有固定的指标体系,而是多元评价、综合评价;既有智力方面的考量,又有非智力因素的要求;既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也注重学生平时的学习成绩;既从考试分数、年级排名等硬指标来评价学生,也从充满人情味和个性化的自荐信、推荐信中了解学生。这种多元的指标,既注重“德智体”全面发展,又不错失“偏才”、“怪才”。
这种综合评价方式正是我国高考多元化改革的目标和方向,令人欣喜的是,今年,清华大学从玉树地区保送录取了抗震救灾小英雄尕玛朋措,作出了多元评价的可贵尝试。但在我国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有限、诚信制约机制尚未健全的背景下,将统考之外的其他因素适度、逐步地纳入录取指标体系,仍只能循序渐进推进。
灵活的考试方法——
考试,是“之一的手段”还是“唯一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