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提示:高考临近,考生们已进入到最后的冲刺阶段,但很多家长似乎比孩子更紧张。“我不是给孩子咨询的,是我自己需要帮助。”近日许多家长来信来电诉说自己的焦虑情绪。对此专家指出,家长要理智对待高考,克服焦虑情绪,不要成为孩子考前情绪的“污染源”。
了解到一些较为典型的案例,现将其记录如下:
案例一:张女士的儿子晓明今年是复读生,现在很懂事。但想起去年儿子高考前的心理状态,张女士就担心和害怕。晓明去年在重点高中读书,年级排名一直在前50名内。可就在高考前两天,晓明变得无精打采,唉声叹气,并且失眠严重,甚至宣称他不参加高考了。高考当天,张女士连逼带哄地把儿子送进了考场,结果高考成绩很不理想,只有选择复读。张女士认为,尽管儿子目前情绪稳定,但她却很担心儿子会重蹈覆辙。
案例二:有一个叫甜甜(化名)的女同学,由于父母是工人,他们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女儿身上。这个学期以来每到吃饭母亲就开始忆苦思甜,念叨着把孩子养大多么不容易、所做的一切都是为孩子,一切都指望孩子等等。搞得甜甜放学后不愿意回家,不想听到母亲的唠叨声,有时经常躲在角落里哭。
学生焦虑很大程度由家长引起
全省模拟高考后,记者在师大附中的一次班级家长会上采访获悉,当前“考试焦虑症”在某些家长身上表现得比学生还明显。据老师们反映,有家长对孩子“省模”成绩不满意有过多指责,变得比平时更严厉;有的则片面追求营养,大鱼大肉不断,搞得孩子消化不良精神状态不佳;有的家长四处请家教,逼孩子补习;有的则买来大量辅导书让孩子看;有的则变得“一反常态”;有的变得唠叨不断。家长的种种行为使得处于关键时刻的孩子无所适从,进而也变得焦虑起来。
让考生回归正常生活
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心理科副主任医师朱祥路认为,考前焦虑的心理问题绝大部分都是出在家长身上。要想解放孩子,必须先解放家长,家长成功减压,孩子的压力自然就没有了,这样才能让考生回归正常生活,以平常心备战高考。朱祥路向家长们提出了以下建议:
1.克服虚荣心、攀比心,真正地放下面子观。想一想孩子高考的目的是什么?又有什么比孩子的身心健康更重要呢?
2.信任和接纳。针对张女士的情况,建议她相信并接纳自己的孩子。对孩子能不能上大学,能够上一个什么样的大学有一个正确的估计和判断。不管孩子考的是什么结果,只要孩子尽力了,你都要接纳。现阶段张女士要克服焦虑情绪,可采取与朋友聊天,或听取上届毕业生家长的体会等方法,如果情况还严重的话就要去看心理医生了。但要注意不能让自己的焦虑情绪影响到孩子。
3.对孩子的关注要适度。孩子需要适当的关怀但不是过分关爱,要给孩子一些空间,和孩子保持一定的距离。用不着饭菜端到手,打好洗脸水等,平时该干嘛就干嘛。
4.少念叨。不要对孩子说“为了你”之类的话,不要过分唠叨,心态上要内紧外松。如果妈妈忍不住非要说些唠叨话不可,可以让爸爸近期多管一下孩子。
5.回归正常人的生活。备战的学生很苦很累,每天都要学到深夜。人的大脑有灌满的时候,这时需要的不是继续学习,而是放松。越是临近高考,家长越应该让孩子回归正常人的生活中。星期天可以到郊外走走,听听音乐,放松神经。平时学习不要超过晚上12点,中午要睡上一小时,以保证大脑张驰有度。在距离高考一星期时一定要保证考生晚上10点前睡觉,以保证充足的精力迎接高考。
推荐内容
教育新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