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频道

2011年高考复习必须知晓的九大地理锦囊(3)

  • 日期:2011-11-24 09:36
  • 来源: 学网整理
  • 浏览:
  • 字体:[ ]

    2.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

 

气温 雪线高度与气温成正比,由赤道向两极逐渐降低 降水 雪线高度与降水量成反比,降水量小,则雪线高度高;降水量大,则雪线高度低。如副热带地区降水少,雪线最高,为5000—6400;赤道地区降水多,雪线高度一般为4400—4900。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背风坡降水少,雪线高。如喜马拉雅山南坡雪线为4600,北坡雪线则高达5800 地貌 地形对雪线高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坡向、坡度等方面。如阳坡气温高,冰雪消融量大,阴坡则相反。地形陡峭的地方不易积雪,陡坡雪线较高,缓坡则相反 气候 气候变化直接影响雪线高度,气候变暖则雪线上升,气候变冷则雪线下降

    注意:具体到某一山区,主要看气候(包含了气温、降水量等因素,非上表中的“气候”)与地貌两方面对其影响的强弱。

    锦囊九:地震震级和烈度巧区别

    地震的震级和烈度是描述地震程度的两个含义不同却又有联系的概念。震级表示地震能量大小的等级,即一次地震震源释放多少能量。烈度表示地震对地面影响和破坏的程度。一次地震发生,不论在哪里观测,震级只能有一个,而烈度在各地是不一样的。

    影响烈度大小的因素有:(1)震级:震级越大,烈度也越大。(2)震中距:其他条件相同时,震中距越小,烈度越大,震中烈度最大。(3)震源深浅:震源越浅,烈度越大。(4)地质构造:地面有断层处,烈度比震中距相同的其他地区烈度大。(5)地面建筑:危房或质量差、抗震性差的建筑物处烈度大。(6)人口密度:人口、建筑物密集区比人口稀少、建筑物少的地区烈度大。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19 学霸哥湘ICP备13002298号 链接/广告QQ:287668250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