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时评:淡思清明,恪守那份“断魂”的价值
2008年,清明节正式成为国家法定假日。数年过去,从节日到假日,清明的概念在人们心目中正在发生一些微妙的变化,而“清明小长假”的概念,也让清明这个本该安静的假日引起了一些如往常“黄金周”似的争论。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简单诗句的背后,其实是一种价值的恪守。我们特地邀请知名时评作者河伯先生作为特约记者,访问了著名的社会人类学学者、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生导师高丙中教授。河伯先生和高教授在答问中对清明节的内涵思索,一问一答之间,亦可称为清明时令的时评佳作。
特约记者河伯:我们发现,在清明节前一周,就有很多人去墓地祭扫,为了腾出清明三天假出去旅游休闲。有人质疑他们冲击了传统。
高丙中教授:首先我们得区分一个问题,那些在网上议论这些话题的人,并不是去清明祭扫的主力人群。这些中高收入阶层,有一种参与公众话题的意识,也具备相应的能力与条件,但关心某一个事件并不意味着就会参与这个事件,他们制造出什么样的舆论,与实际上祭扫活动如何发生,并没有因果关系。
即便是在传统社会中,清明祭扫也没有特别严格的规定,只要在清明节周围一段时间内祭扫,都是被传统所认可的,当然还有三年内的新坟节前祭扫等等更为细致的习俗。
清明节是清明、寒食等好几个节气综合而成的节日习俗,它不仅包括个体与逝者的关系,也包括个体与王朝、家族的关系,除了祭扫先人,还包括登高踏青、盥洗驱邪等内容,反映的是万物勃勃生机中人们重新开始一年生活的姿态,所以即便是清明节出游、聚会,也是符合节日精神的。
●清明内涵: 假日?节日?
特约记者河伯:当初包括您在内的学者们呼吁恢复清明、端午、中秋、除夕等节日,但现在越来越多人把清明看作假日而非节日,似乎有违初衷。
高丙中教授:现代民族国家应该反映社会中大多数人的价值观,不过长期以来,我们都是贬低压抑大多数人的需求的。民国时期,1928年,包括除夕这些传统节日就被废除了。这些传统习俗被当作迷信与陋习压制了几十年,改革开放后,我们却发现这些被贬抑的东西在民间一直存在,且很快得到复兴。我们既然要建立现代国家,就要反映大多数人的意志,就要正视这些习俗的意义与价值。
所以,你说的问题要从两个方面来看,第一,并不存在什么不变的习俗,习俗相比法律和正式制度,从来都是有很大变通空间的,也是合乎人情与情理的;第二,不管习俗的形式怎么变,我们要看它的核心价值有没有变,如果没有变化,我们仍旧是在清明追思故人、反省生活的话,那么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其实是不重要的。因此不能说人们不去祭扫,就是没有关注到这个节日的价值。
●网上祭祀: 创新?割裂?
特约记者河伯:民政部一直力图在全国推行网上祭祀的形式。我们一方面改革了法定节假日,恢复了传统节日,一方面又倡导网上祭祀,让这些活动在家里在电脑前就可以完成,这里面存在什么样的矛盾呢?
高丙中教授:我们还是要强调习俗的核心价值、认识传统的本质,只要认同这个共同的价值,什么样的形式是不重要的。况且,即便是历史上对于离家在外的人,也有一些习俗上的变通方式,比如采取登高望祭的形式。任何形式的变通,如果在可谅解的限度内,都是可以的。如果你家的坟就在后山上,你还要搞个望祭,那就失去了变通的意义了。
网上祭祀也是这样,如果你承载了生人与故人之间记忆与情思的联系,可以部分实现实际祭扫的意义,它就是可行的、可以接受的。相反,如果认为点点鼠标就能完成祭祀仪式,这种丢失了本质的活动也就是没有意义、不可长久的。
●习俗电子化: 前进?后退?
特约记者河伯:如果这样说,我们的习俗会不会逐渐全部电子化?
热点时评:淡思清明,恪守那份“断魂”的价值一文由作文大全免费提供,本站为公益性网站,此作文为网上收集或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删除!
作文大全友情提示:请不要直接抄作文用来交作业。你可以学习、借鉴、期待你写出更好的作文。
和热点时评:淡思清明,恪守那份“断魂”的价值相关的作文:
- 上一篇:新华时评:从劳模精神中汲取不竭的动力
- 下一篇:教育热评:大学的意义不在发毕业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