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附中及刘彭芝:创新为主旋律(2)
- 日期:2013-01-25 10:54
- 来源: 学习乐园
- 浏览: 次
- 字体:[大 中 小]
作为校长,在实施教育管理时,既要靠制度管理队伍,靠事业激励激励队伍,还要靠感情凝聚队伍,让教职工对学校有认同感、归宿感、责任感,进而上升为热爱之情。一个人只有对事业有热爱之情,才能把事业做到最好;一所学校,只有让教职工对它有热爱之情,才能办成最好的学校。刘彭芝校长打通了感情凝聚和制度管理之间的关节,让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不仅科学化,还要人性化,实现了管理制度的以人为本。
刘彭芝校长的创新和实践揭示了这样的规律:突破能创新,变通能创新,融合能创新,追求能创新,反思能创新,压力能创新,理想能创新,激励能创新,实践能创新,执着能创新,卓越能创新,完美能创新,求真能创新,务实能创新,处处能创新,事事能创新,时时能创新,人人能创新……
在这个急剧变革的社会转型期,追求卓越,追求教育理想,坚持教育创新,注定要承担各种各样的风险和争议,遭遇种种的阻力甚至磨难,走的是一条荆棘丛生之路,但刘彭芝义无反顾。她深知,任何新生事物的诞生都要经历生产的阵痛,可能会遭受到打击和猜忌,也会遇到不解和嘲讽,甚至可能蒙受冤屈和误解;她也清醒地认识到,自己要承担更大的责任和重负,付出更多的心血甚至代价。但为了她心中的那一件大事,为了她心中的那个梦想,她依然执着追求,无私奉献,无怨无悔。
全国人大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教授一直想探索人大附中的真实面目,一直想了解这个学校的成长奥秘。于是,到北京工作后的一个周五的下午,朱永新教授在事先没有打任何招呼的情况下独自“闯入”了这个让他神往已久的校园,以自身的体验和感悟在《中国教育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告诉你一个不知道的人大附中”的署名文章,讲述了人大附中校园与建筑的“二流”,脚下的道路,有高低不平的地方,有裂缝很大的地方,不像有些人曾经对他说的“富丽堂皇”;看到了刘彭芝和学生家长在谈心,也看到了人大附中的课堂;听到了人大附中取得的许多中国第一……
2008年6月,朱永新教授受邀陪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原民进中央主席许嘉璐同志考对人大附中,考察结束后许老用了八个字概括了他对人大附中的评价:感动、钦佩、羡慕、沉思。感动的是刘校长带领的整个教师、职员、工人队伍爱学生,视学生为自己生命的延续,视教育事业为自己全部的感情、思想的寄托,也为老师和学生的成长和奉献感动。钦佩的是人大附中的创新。2001年以后,几乎每年都有新想法、新措施,人大附中是全面的创新,真正的与时俱进。既羡慕人大附中的同学们在这样优越的环境中学习,也羡慕老师们在这样的领导集体带领下工作。深思的是,以刘校长为代表的人大附中领导集体在实践中把中华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以这种精神迎接中国教育改革关键阶段的到来。人大附中已经成为中国教育改革的先行者和试验田。
朱永新教授在文章结尾写道:“两次来人大附中,明访暗察,挂一漏万,但是激动之心难以言表。中国的教育改革,需要这样的探索者。在一定意义上,他们代表着中国教育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