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曾经有人这样评价民国时期的教育家:“一个人就是一部传奇,一个人就是一座丰碑,一个人就是一个时代,这是民国诸多教育家共有的特点。他们有如擎天巨柱,撑出民国教育的灿烂星空。”
“教育家是什么模样?想想民国教育家,想想陶行知,想想蔡元培,想想张伯苓,想想梅贻琦,想想刘文典,就不难发现,教育家脸上都有光。那是自信之光,那是荣耀之光,那是尊严之光。而那种光,无一例外地,都来自他们对教育的深刻信仰。”
从刘彭芝身上,记者再次看到了这些教育家的共性;从刘彭芝的脸上,再次看到了自信之光、荣耀之光、尊严之光。通过与刘彭芝的近距离接触和内心深处情感的互动,记者再次领悟到教育家之所以为教育家的最重要的品质:对教育的深刻信仰,必然激发对教育的无限忠诚和热爱。
刘彭芝教育思想体系以爱和尊重为基础,“爱是教育的最高境界,爱是自然流溢的奉献;尊重是教育的真谛,尊重是创造的源泉”,她的办学目标是国内领先,国际一流,创办世界名校,其基本发展战略是教育创新,基本办学途径是加强干部教师队伍建设和学校文化建设,把着力点放在通过推进课程改革,加强学校德育、体育、美育、超常教育和创新教育,运用先进技术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通过广泛的国内、国际交流,履行学校的社会责任。
更可贵的是,刘彭芝的教育思想已经转化为人大附中现实的教育活动,转化为一线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刘彭芝以自身对教育理想的执着追求和崇高而独特的人格魅力,激发起人大附中所有人的教育激情,激活了学校的每个细胞,构架起了理论和实践的桥梁,缔造了传奇。
于是,有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密云会议”;有了刘彭芝独闯杰佛逊科技高中的果敢和坦荡;有了“在任校长鼓励竞选校长”的创举;有了“学生为校长们讲课”的尝试;有了第一个中学校园中的博士群团队;有了对一个学生的特殊“会诊”;有了15岁女生杨夏男在中国剧院的个人音乐舞蹈专场演出;有了实验班的钱江同学的名字被刻在斯坦福大学物理系名人墙上的经典;有了“在这里学生说了算”的现象;有了农民工成才的诸多感动;有了第35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大赛以满分的成绩荣获金牌的成就;有了“三高”足球队的摘金夺银和交响乐团、国际象棋队、艺术团等在国内国际赛场上的捷报频传;有了上百人在国内外的大赛中荣获创造发明奖的一鸣惊人;有了“7颗星”到“13个特殊贡献者”的奇迹;有了中日青少年之间以绘画和高中几何为课题的新的较量……
刘彭芝教育思想是博大精深的,试图进行全方位的解读无疑是徒劳的。她能够把很多科学的自然发展规律穿梭在一起,做出各种不同的可能,因而常常会让人惊讶、震撼、起疑、不解,但最后却会得到一个非常好的一个结果,然后是惊叹、佩服、心服口服。
也有一些刚开始的反对者,一旦他们真正了解到人大附中的客观实际后,进而成为支持者;当然,也会有一些妒忌者,也许至今还在耿耿于怀。
曾有一名律师,在自己的博客上发表了一篇标题为“人大附中60年:有一种感动让我泪流满面”的文章,讲述了一个经典的故事。
长期以来,这位律师一直在批评名校现象的存在破坏了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置,其中作为案例他还曾指名批评了人大附中,并在给教育部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小组的上书中力陈自己的主张,即取消所有的重点小学、中学,将所有的教育资源至少在区域内平均分配。
第一次,这位律师应邀走进他一直持负面意见的人大附中,与刘彭芝校长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和对话,畅述己见,尽管当天并没有达成共识,但他们之间却形成了彼此的尊重。随后对此的电话交流并没有使律师放弃对人大附中社会责任的质疑。
推荐内容
教育新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