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广州市各小学报名工作结束,很多家长宁愿花费巨额择校费为孩子择名校,不过,相对于部分盲目择校的家长,更多家长成为了择校旁观者:他们或是地段生不用择校,或是并非权贵无关系“择校”。但也有“权贵”主动游离“择校苦海”:他们不想孩子在名校攀比;不相信在名牌小学必定成才。记者找寻“不择校一族”,试图倾听他们对培育孩子的独到见解。
“70后”白领:怕上学路远浪费孩子时间
王女士是某保险公司经理,丈夫在国有事业单位某部门担任副主任一职,两位“70后”夫妻生活富足。王女士家附近有一所普通的小学,她原计划让老公去找一家市一级小学入读。王女士说,其实花几万块钱择校也不难,而且能够找到区主管教育的领导,本来自己已和其他家长一样走上“择校”之路。但是在与客户和朋友探讨后,她毅然从择校大军中退出。
“朋友跟我说,其实选择小学主要是离家近,接送方便,保障安全就可以了。”她给记者诉说了种种原因:“如果名校离家很远,那么首要考虑交通工具。孩子坐公车上学吧,当人多或者风雨天气,又怎么忍心让小孩去挤?要是自己开车送,又怎么能够保证不塞车呢?365天难免迟到或接晚了,老师要是批评又会打击小孩积极性。但是如果小学离家近,如果我们有什么事无法接送时,孩子可以自己来回。如果连交通安全都保证不了,读名校又有什么用呢?”
择校在王女士看来是一种本末倒置。“花多一倍钱换个远的学校,花多三倍的时间辛苦疲劳接送,这完全是本末倒置。其实多出的在路上耗掉的时间可以拿来准时接送小孩,更多时间与小孩沟通,给小孩更多时间玩,有更多时间做家庭教育引导。”
王女士和丈夫都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70后”高知分子,都曾在父母的鞭策下努力成才,但是在成为“人上人”之后却深感“苦中苦”。“我们不希望小孩再重走旧路,现在不太看重她是不是名列前茅,更重要的是快乐成长,当然快乐并不是放纵,还要教她怎么做人。”
大学老师:怕选名校反增骄纵心理
对于外地人来说,回家可能是“理所当然”的选择;但是对于广州人来说本来就有足够的学位。按照广州市中小学招生工作意见,小学招生实行属地管理,免试就近入学的原则,广州目前有足够的学位满足所有的适龄儿童,也就是说,即使不择校,所有的孩子包括外来工子女都可以满足。家长择校,主要原因是教育资源不均衡,此外更在于家长的“羊群效应”:“别人都择校,我不择校就会输在起跑线上”。
然而,一些从事教育工作身兼家长的高级知识分子开始主动放弃择校。方先生(化名)是广州某知名高校的宣传部负责人,女儿小思已到了入学年龄了,按道理说要找熟人并不难。他有两个选择,一是以地段生身份入读小区配套的知信小学,另一选是远离住址的市一级的新港中路小学。
方先生说,多年来自己从身边的学生中,越来越发现环境太好未必能真正成才。“我们大学里也有一些从名校上来的,有时候发现他们还未必比普通学生好。所以我对女儿的择校问题并不太注重名校,不想因为所谓的名校反而增加她骄纵的心理。我盼望的是她现在能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和修养。除了环境之外,方先生还认为,在重点小学里成长,未必就能成才。“我就是想试验下,不上重点小学,女儿能否读好书。”
培正老师:怕攀比,选普通小学
除此之外,一些家长不择校的重要原因就是担心孩子攀比,此外也害怕小孩在名校得不到老师足够的重视。
推荐内容
教育新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