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话题讨论:男孩的退化VS文明的进化(2)
- 日期:2012-01-10 10:31
- 来源: 学网整理
- 浏览: 次
- 字体:[大 中 小]
有多少可怜的农村女孩子一出生就被只想要男孩儿的祖父母、亲父母扼杀了?有多少城里的优秀的女孩子经过20多年的努力和奋斗却成了“剩女”?又有多少女性,为了获得所谓“经济地位的独立和身心自由”,用数倍的付出去争取与男性一样的“成功”,然后又不得不背负着工作重担,返回“家庭和厨房”中养育子女、应付家务?更可怕的是,我10岁的女儿竟然也开始说“我要是个男孩儿就好了”!
我觉得这么多女性不想做女性、觉得做女性有遗憾,才是我们的社会学家、教育学家应该研究的问题,而不是忙着去“拯救生活在城里锦衣玉食的男孩子”。
在一个仍由男性把持着政治和经济大权、占据着社会和家庭主宰地位的国家,谈“拯救男孩儿”难免让人感觉奇怪。这份对“男子汉意识”关注的背后,是否飘荡着“男尊女卑”的影子?
于淑芳(北京市民)
请听一听男孩的声音
其实对于男孩们而言,问题不仅仅在于孤独,也在于不被承认。
家长老师常说,希望每个男孩都是“谦谦君子”。固然,这种目标是好的,但是,它现实么?
记得在小学里,老师从来没有因为“贪玩好动”等批评过我们这些男孩。在小学里,我们男孩阳光,快乐,自由开朗。但似乎上了初中以后,一切都变了。这里好像不允许我们在自由的空气中成长,任何时候都不能贪玩好动,要听话,要想在老师心目中有个好印象,还要装成熟,必须压下内心对于热爱的渴望。可是,谁会强迫自己泯灭与生俱来的天性?所以,我们不在乎中午大汗淋漓地回班时老师不悦的心情,我们不在乎考试后比“优秀学生”低的分数,我们不在乎是否有人批评我们,我们只想做一个真实的自己,做一个快乐的自己。其实男孩没有退化,只是我们在这个评价体制下“被退化”了。
每次老师批评完我们后,我们总是这样告诉自己:我们知道在老师眼中,我们不是好学生,我们知道有些时候在老师眼中我们所热衷的东西是“低级趣味的”,但是每个人不是都有成长的历程么?而成长就是在时间的磨砺下进行的呀。这些美好的东西,我们为什么要人为地抛弃呢?总有一天我们会长大,但不是现在。
但“做自己”的男孩,往往与“优秀”、“守纪律”、“好学生”等词语无缘。比如说初三要评选市级三好生,我们班有一位男同学各方面都极其优异,能思善辩、极具文学素养,多次在全国数学和演讲比赛中获奖,考试成绩也很不错。但结果他没有评上,这也是在大家预料之中的。因为他唯一的“不好”就是任性,太过自由,而表现出来就是“纪律不好”。前几天和他聊天,我发现,他也明白什么样的学生会被老师认可,但是他认为自由好动是他难以改变的天性,在初一“装”了一年后,他实在受不了,就“原形毕露”了。
这种男生的例子我想绝不在少数,我身边就有许多。但是这些优秀的男孩,甚至在将来会非常有作为的男孩,在现在的评价体制下,却不被老师们承认。这也是一种孤独吧。
我们男孩需要的是老师的承认与关怀,而不是一味地对于“成熟”的追求,我们需要的是自由的成长空间,而不是将“温文尔雅,谦谦君子”等我们难以做到的要求加给我们。给予我们足够的理解与支持吧,不要忽略我们内心真实的渴望。
毛思汗(北京四中初三六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