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升小频道

丁香小学:“曾用名”最多的小学(2)

  • 日期:2012-01-03 11:09
  • 来源: 父母学堂
  • 浏览:
  • 字体:[ ]


  南院东部是教学区,西部是大操场,东西交接区域有好多运动器械,这里是我们的乐园。一下课,大家就蜂拥而至,比赛双杠、玩跳房子、滑滑梯……

  大操场也是全校开大会的地方。每当暑假来临,学校都要在大操场举办篝火晚会,欢送六年级同学毕业。各年级围成一个个圆圈,在火光的映衬下唱歌跳舞。

  1959年,五年级第二学期,学校为支援北京站建设,搬迁到了原26中(汇文中学)旧址。

  “新”学校位于丁香胡同最东头,灰色校门坐东朝西,进去左手一排二层楼房是住校生宿舍。右手一排平房是食堂,正对大门的并排两座二层灰色楼房是解放后新盖的教学楼(以前26中初中部),我们称其为新南楼、新北楼。

  楼门前的几级台阶和前面的小马路让我印象深刻。那时晚饭后自习前,我们经常会聚集在这里看着星星,哼着“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晚风吹来一阵阵快乐的歌声……”至今这些旋律一响起,我眼前便会浮现出在新校楼前和同学们坐在台阶上唱歌聊天的情景。

  多姿多彩的校园

  那时的课堂充满了趣味,我们最喜欢的是每周各一堂的美术课和音乐课。二年级时,我们的图画老师就是会讲故事的孙敬修老师。每次开始上课时,我们都等着先听孙老师的开场白:“今天画完了,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当年音乐老师姓袁,胖胖的,烫发,夏天总穿着漂亮的布拉吉,除了教我们乐理知识、识简谱、唱歌,每个学期结束前总安排一堂音乐欣赏课,我们一边听唱片一边听袁老师讲解,从中“认识了”聂耳、冼星海……

  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小学生活丰富多彩,每天课不多,放学后有各种兴趣小组活动,唱歌组、画画组、手工组、口琴队、田径及各种球队,不用交任何费用,大家凭兴趣爱好选拔参加,有老师义务辅导。我参加了口琴队,26中的学生每周给我们辅导,现在很有名的白氏兄弟之一白燕生就是我们口琴队的辅导员。我们的保留曲目是《杜鹃圆舞曲》,每次演出都要吹奏这首曲子。那年的元旦,“白老师”给每个队员都赠送了一张贺年片,我的那张至今还在:“李望霞同学希望你尽快掌握小提琴演奏法(口琴吹奏的一种技法)。”

  每次期末考试结束,长长的假期就要开始了,大家便开始忙下一步的安排:定一次中队日活动,几次小队日活动……除了去公园或看电影,就是做好事。五年级的寒假,我们每人手里拿了一沓纸条:“为了大家的健康请不要随地吐痰”,见到随地吐痰的人就跑过去递一张。记忆中这些人都很不好意思,但没有一个人表示不接受。

  此外,学校每个假期都开办“假期乐园”,有图书室、棋类室等,服务的都是高年级的同学。我也做过服务生,轮到值日时,早早先到,打扫卫生,整理图书,等候同学们到来。

  永难忘怀师生情

  一年级时的班主任叫沙种芬,非常年轻,白白的脸庞上长着几点淡淡的雀斑,梳两条长长的辫子,说话和风细语,从不生气,这对刚当上小学生的我们感觉非常温暖和依恋。

  沙老师经常会用自己的钱给同学买奖品,有一次因为有事没能按时将奖品颁到同学会月明手上,上课时沙老师第一句话就是向大家道歉。在我患麻疹不能上学时,沙老师到家里来探望。当时,妈妈有事不在,沙老师亲自动手给我煮稀饭。

  刚升入二年级时,沙老师结婚了,要调到大同,记得校长宣布时,有同学哭了起来,紧接着我们全班放声大哭。校长惊呆了,沙老师也是泪流满面。那送别的场景,五十多年后还历历在目。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19 学霸哥湘ICP备13002298号 链接/广告QQ:287668250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