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东城区丁香小学即将迎来140岁生日,并重新恢复汇文一小的老校名。
北京站的钟声唤醒了沉睡的太阳、明城墙的遗迹留下了夕阳的余晖,在这岁月新老的交会地,孕育了近现代教育的发端地汇文,汇集了众多古今中外的名人大家。京城历史最悠久的小学之一北京丁香小学(原汇文一小),即将迎来140岁生日。12月22日,丁香小学将携手新老校友在北京大学百年讲堂共庆,而汇文一小的老校名也将重新恢复。
古城墙畔、培元蒙学、怀里书院、燕汇协和、盔甲东风、继而丁香。寻根溯源,丁香小学秉承百年经典传统,走过了一百四十年光辉历程。一百年奋斗求索,四十年跨越发展,以文化立校,凭质量取胜,师生和谐发展,铸就了今日的辉煌。
北京站西街,一条先南北后东西的弯弯大街,大街拐弯处路南有一个大铁门,门旁挂着牌子:北京丁香小学,很多人不清楚,她的前身就是赫赫有名的汇文一小:1956年以前是“北京汇文第一小学”,1956年后是“北京东城区盔甲厂一小”,“文革”中叫“东风小学”,现在是丁香小学。名称多变,很多老校友都以为曾经的母校已不复存在了。1952年至1960年,从幼稚园到小学毕业,我在这里度过了八年的幸福时光。一想起这八年,心中时时泛起温暖的涟漪。
幼稚园的好时光
“大红花,开满地,小朋友们来做游戏……”这是留在记忆中的第一首歌,是汇文小学幼稚园老师教唱的1952年,我来到这里接受启蒙教育。
汇文小学当年就在现在北京站大楼的位置,分南北两个院落。汇文幼稚园在汇文小学北院的最西头,是个单独的院落,临街坐北朝南有大门,和北院相邻也还有个东门,平时两个门都可以进出。
幼稚园的布局比较简单,坐北朝南的一溜儿平房,前面是一个不大不小的院落。教室的玻璃窗大大的,冬天太阳毫无遮拦地晒进来,暖暖的;夏天宽宽的屋檐把灼热的骄阳挡在外面,凉爽宜人。房前的院子里有滑梯、攀登架、秋千等,小朋友们经常围成一圈玩“丢手绢”。
脑海中至今留有谭老师模糊的身影:高高的个子,头发在脑后绾成一个大大的髻,当时大概三四十岁,听说没结婚,全身心投入到幼教工作中。我至今还记得谭老师教过我们的一首儿歌:“感冒名字很普通,平常名字叫伤风。嘴里没味吃不下饭,四肢酸懒头又疼,有时咳嗽流鼻涕,有时鼻子气不通……”那时的幼稚园主要是听故事和唱歌、跳舞、做游戏,一周会有几次画画课,大家都很盼望,也很珍惜。
大班孩子要升小学都要举行个仪式,仪式上老师的祝福使我们对小学的生活充满了向往。记得有个叫王阳的小女生当时不满七岁,非常想上小学,老师在仪式上还安慰她:“王阳小朋友想毕业升小学的要求我们幼稚园很理解,明年这个时候一定就能够实现了!”但是,没过几天老师又宣布,因为王阳的爸妈向校长再三恳求,校长见王阳的决心这么大,于是就批准她提前升入小学了。
进入盔甲厂一小
“咱公社里养了一群小鸭子……我告诉小鸭子我要上学了……”一听到这熟悉的旋律,就会想起小学的生活。1954年,我离开汇文幼稚园升入汇文小学。1956年学校转成公办小学,更名为“盔甲厂第一小学”。
当年北校园平日很少去,只依稀记得是一派中国古典式建筑。从一年级到五年级我都在南院上课,至今记忆犹新:大门坐南朝北,西式的走廊和房屋古旧气派,有着高高的台阶。从校门进去,是宽宽的接回廊的门洞。
门洞西面有一间传达室,是教工“老气猴”的领地。侯师傅负责打扫卫生,上下课摇铃,到了冬天还要给各教室生炉子,是一个极其和善的人,学生都喜欢他,所以敢给他起外号“老气猴”。下课后门洞这里常挤满了三五成群的学生,有交换糖纸的,有比赛拔根儿的,老气猴这时往往笑眯眯地看着。
推荐内容
教育新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