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关注焦点的教育,北京的教育正在为着均衡发展而努力。盘点十年代表委员的心声,感受首都教育前进的节奏,试图呈现北京教育逐步迈向均衡的辛劳、收获和期望。这希望和期待,让我们畅想何时幼升小、小升初可以不用择校了?
2001年
小学生到校应晚于8点
这一年,“上学时间不宜太早、把睡眠的时间还给学生”悄然进入政协委员的提案。当年政协委员王晋堂提交提案,希望市教委规定小学生到校时间不得早于8点。这些年来,这个家长们朴素的心愿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到2008年,这一现象终于有了较大的转机。从当年秋季开学起,各中小学不得在8点前安排集体教育教学活动。学校作息时间将纳入中小学综合督导评价和专项督导检查范围,违规学校将失去评优资格。
2002年
小升初电脑派位遭质疑
小升初“电脑派位”在这一年人代会上备受关注。代表们认为,“电脑派位”在实施过程中,没有完全解决“小升初”的公平招生问题,因此建议提倡强校弱校师资互相交流,促进从事义务教育的学校均衡发展。今年,伴随教育均衡日益成为教育行政部门的社会共识,市教委要求所有义务教育学校须优先接收就近入学的片内生,热点校示范中学也不例外。
2003年
青少年网瘾受关注
未成年人沉溺网瘾的现状在当年两会上引起广泛关注。民盟在政协会上提交的《关于电子游戏与未成年人教育的提案》中透露,北京市未成年人患“网络成瘾症”的比例远高出成年人,并提出优良的社会文化环境可帮助未成年人戒瘾。
2004年
新小区应配教育设施
小区基础教育设施布局分散、规模偏小、标准偏低等问题,是近年来一些新建或改建居住区面临的闹心事。当年两会上,部分代表建议,本市要研究制定新建、改建居住区配套教育设施建设、管理等方面的地方性法规,做到有法可依。
2005年
四六级与学位脱钩
这一年两会的一个火爆的热点,是市政协委员刘永泰提出英语四级与学位证书脱钩。刘永泰的意见代表了社会各界对四、六级考试抱怨的民意。一个月后,教育部公布了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方案,将原来的百分制改为积分体制,不划及格线,不颁发合格证书。不少高校随后纷纷宣布将学位证书和四级脱钩。
2006年
名校纷纷办郊区分校
作为“十一五”建设起始之年,5年间北京教育格局的发展备受期待。本市将重点推进20所中小学名校分校,实现每个郊区县都至少建成2所中小学名校分校等措施在当年两会上引起热议。
2007年
教师轮岗风行两会
“探索城乡教师交流长效机制,促进优质教师资源合理流动”成为当年两会的焦点话题。今年,本市将探索建立区域内教师流动机制,并在18个区县推广教师区域内跨区流动的做法。
2008年
别让青年教师当房奴
青年教师成“房奴”的现象受到政协委员关注。时任市教工委副书记的张建明代表对此表示,正在为高校教师努力争取当中,“我们努力在保障性住房中给教师提供选择。”
2009年
幼儿园启动扩招计划
在近年新生儿数量不断上涨的背景下,公办幼儿园数量少、分布不均等问题尤为突出。代表委员纷纷为破解入园难题献计献策。从2009年起,本市启动幼儿园扩招计划,准备在随后三年内新建120所公立幼儿园。
推荐内容
教育新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