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谢斌副院长表示,儿童青少年时期受到家长严厉的体罚、情感虐待,或在学校遭受校园暴力侵害、恐吓等,均有可能使人在以后产生自杀意念和行为。此外,家庭成员之间存在严重或长期的冲突、缺少沟通等,往往比父母离婚更易导致青少年自杀。父母的冲突和争吵会对女孩产生更严重的情绪伤害。与之相反,家庭内部良好的沟通和让孩子感到被理解,则能对青少年构成保护,使他们即便遇到严重挫折也能坚强地承受、乐观地面对。
仅一成自杀者曾接受心理辅导
记者从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了解到,自杀人群中有63.5%患有抑郁症,但仅9%在自杀前曾到精神科或心理咨询机构就诊。
顾恺颉表示,预防自杀一方面应加强危机干预工作,同时需给予抑郁症患者更多关注和帮助,及早向他们提供心理援助,而非等他们演化为自杀高危人群后再去从生与死的边界“抢救”他们。“心理疾病和生理疾病一个道理,总是预防胜于治疗。 ”顾恺颉分析道。
志愿者心声
呼吁更多同道者“救人一命”
一台监视电话,一个驼铃,三个人——这是中华自杀救援网的热线间。从2004年8月开通至今年,他们接到了2400多个意欲轻生者的求助电话,接电话的频率还在不断上升。
张纯是中华自杀救援网的负责人,他也是这个每年投入至少25万人民币的非赢利性民间自杀救援机构内唯一一名专职人员。张纯通过自己“副业”的收入来支撑这个机构的正常运作。配合张纯的其他志愿者大多来自南京师范大学、晓庄学院的心理学专业大学生。然而,由于要倾听的悲伤往事太多,不少志愿者深感“载不动许多愁”。迄今为止,没有一个志愿者能够服务超过三个月。
张纯坚持了五年。 “因为我的好朋友。 ”,他说道。上世纪80年代末,张纯还在社科院工作,他的一位好友给他打电话,希望能见面聊聊。那天电闪雷鸣,张纯懒得出门,便说有事明天再讲。第二天,听到了朋友的死讯,张纯非常后悔——他无意中失去了拉他最后一把的机会。这件事成为张纯介入自杀干预的直接动机。此外,张纯自己也曾自杀过,由于连续两次高考落榜而跳河,所幸因河水太浅而未遂。此后张纯便放弃了轻生的念头,还考上了大学。“有些自杀实际上是境遇性的,遇到事情走不出那个圈子,一旦走出,会发现天地宽广得很,每天都升起新的太阳。 ”张纯说,“希望越来越多志愿者能加入进来,把更多的人从死亡关卡抢回来。 ”
专家建议
制定“国家自杀预防策略”
谢斌副院长建议,应尽快研究制定“国家自杀预防策略”,建立良好的公共信息系统,把更多有关预防自杀、心理咨询等方面的信息提供给所有居民、尤其是自杀高危人群,以帮助老百姓了解自杀的原因及识别危险人群的方法等,以便他们进行及时的自助和互助。同时,谢斌还建议为自杀高危个体的家人提供教育计划,开展对医生、护士、心理治疗师和心理咨询师的教育,加强对教师、律师和警察等公共服务行业人员的培训。此外,还应多渠道提供更方便、有效的专业服务,让人们知道万一遇到困惑可以向谁求助、怎么求助。
再给自己一分钟机会
如果你真的觉得生不如死,打算离开这个世界,请你最后再给自己一分钟的机会——拿起电话拨12320转5,这是上海公共卫生公益电话中的心理援助热线。
推荐内容
教育新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