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高考分数公布,薇薇考分很高,此后又顺利被第一志愿录取,现在已经读大二了。然而,当时她还是接受了一段时间心理辅导,主要以缓解压力和人生规划为主。 “主要是告诫她,要把自己人生的成败得失和父母的期望值分离开来。 ”顾恺颉说。
然而,同样是高要求的父母、要强的孩子,某名牌高校朱教授(化名)一家就没那么幸运了。
“爸爸,对不起,我达不到你们的要求,没脸活着见你们,不孝的女儿先去了。感谢你们18年来对我的养育……”朱教授读着女儿的遗书,不禁老泪纵横。
中年得女的朱教授夫妇非常疼爱女儿媛媛(化名),吃穿用度样样保持高标准,学习资源也全部做到超一流。和绝大多数高知家长一样,朱教授夫妇认定,自家的孩子必须出类拔萃。媛媛也非常努力,从小到大,成绩从未跌出班级前十名。但到了高三,她学得越来越累,成绩也徘徊至中游。冲突是在高考填志愿时爆发的。媛媛希望填一所二本院校,这样可以读一个自己喜欢的专业,但朱教授坚持女儿必须进最有名的大学,否则他这张教授的脸没处放。“我不一定考得上。”媛媛低着头轻轻地说。“还没考呢,先认输了,哪有你这样的? ”爸爸很生气。父女间的这场谈话以不欢而散收场。
最后,从小对父母言听计从的媛媛还是顺了父母的意,填了他们要求的大学和专业,但那以后她的话越来越少。朱教授夫妇却未注意到女儿的异样,反倒以为女儿更加发奋、在为考名牌大学冲刺了。谁料,高考前夕的一个傍晚,朱教授发现女儿吞食安眠药死在家中,床边放着她的遗书,而遗书的大部分内容竟是因无法达到父母的要求而向父母致歉。痛不欲生的朱教授夫妇悔时已晚。
【专家观点】父母应调整预期、多肯定孩子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资深咨询师陈默表示,媛媛的悲剧属于极端案例,但像她和薇薇这样不断拼搏为了满足父母期望的孩子为数不少。然而,一些家长过高的期望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够达到,于是愧疚、自责、自卑、失败感等负面情绪一直缠绕着孩子,抑郁和焦虑情绪也随之产生,若听任其发展就会演变为自杀高危人群。顾恺颉也表示,对于这样孩子的父母,也应该进行相应的心理辅导,使他们降低对孩子不切实际的预期,转而多鼓励、多肯定自己的孩子。
现状调查
青少年人群自杀率上升
世界卫生组织(WHO)2000年的报告就显示,全球与暴力相关的死亡率中,死于自杀者已高居首位,超过了战争和凶杀所导致的死亡人数的总和。谢斌教授表示,我国目前每年约有19.3万~28.7万人死于自杀,约150万人因家人或好友的自杀而出现长期或严重的心理创伤。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女性自杀完成率较高,农村自杀率总体上高于城市,但近年来随着农村青年人群的减少以及农药管理等措施的有效开展,农村自杀率有所下降,而城市自杀率则明显上升。
据WHO统计,在全球1/3的国家中,青少年是自杀风险最高的人群。在我国15-34岁人群中,自杀是排在第一位的死因,而中学生自我报告的自杀未遂率更是高达1.2%-7.5%。
幼年遭遇不佳者更易寻死
“看着他们每天吵架,我恨不得死掉,活在这种家里简直比地狱还痛苦。 ”这是一个曾经表达过自杀想法的中学生的原话。虽然父母都表示非常爱她,父母吵架是父母的事,但是这对父母并未意识到,女儿看到两个爱她的人互相仇恨,她幼小的心在滴血,从而对未来和人生失去期待。
推荐内容
教育新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