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也是各种能力获得的过程。在一种能力获得之前,会产生心理不平衡,伴随“我不会、我不能”的焦虑。经过学习,自己感到了进步:懂了、会了、能了。心理平衡了,焦虑消除了。在新的任务面前,可能又会产生心理不平衡和焦虑,通过问题的解决,又得到了消除。每个人就是这样获得进步、获得发展。
具有强烈的无能体验的人,在问题情境中,出现严重焦虑,还没有认真学习和认真思考,马上做出结论:我不能。例如,教师在课堂上提出一个很普通的问题,只要想一想就能回答。但是,他想都不想,认为自己是没有办法做出回答的。这样的同学,在新任务面前总是畏畏缩缩不敢言语,思维活动也越来越贫乏,与其他同学的差距也越来越大。有的人的无能体验的产生不是全面的,而是在某一方面的。
强烈无能体验的基础是自卑,是缺乏自信。
三、不良品质
1.同一性混乱
“同一性”是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逊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意思是一个人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的统一。这包括了我对自己的认识符合我的实际;我对自己的期望,符合社会对自己的要求;我对自己的角色认识符合自己实际的角色;自己的行为表达了自己的情感体验,反映了自己的认识的一致性等。这使我获得“我” 的认识就是我,是一个真实的我,一个实实在在的我。
同一性混乱有许多种表现。
(1)自我认识偏差。前已讲到,自我认识包括自我角色认识和自我评价。自我认识偏差正反映在这两方面。
自我角色认识偏差表现在回答“我是谁”时出现的偏差,其中包括性别角色的偏差。一般孩子在三岁左右已能知道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并且对自己的性别表现出认可。孩子有时会弄错自己的性别,一位心理学家曾问三岁的女孩:“你是男孩还是女孩?”孩子很快回答:“女孩。”又问:“长大后你是否当爸爸?” 她回答:“是。”这对这个年龄的孩子而言是可以理解的,而对于小学生则不应出现类似问题。我们有时会看到“假小子”和“假丫头”。如果不是因为任务需要而扮装,而是自己真的把自己当作异性,在心理和行为方式上也如同异性那样。这就是一种性别角色的偏差。
自我角色认识偏差也表现在社会角色认识的偏差方面。如作为孩子和学生,却认为自己已经是成人,做成人可以做的事,可以抽烟、喝酒;在家把自己当作可以支配一切的主人,可以指使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为自己做任何事情;在学校把自己凌驾在教师之上,认为教师只不过是“打工仔”,应该为自己服务。……
自我认识偏差也表现在自我评价的混乱。这样的人不知道自己是个怎样的人,有什么优势或弱点,对别人的不同看法不能辨别。对自己的评价时而过高,时而过低。这种自我评价的混乱造成自我决策的混乱,导致行为上的混乱。
(2)拒绝接纳自己。这常常由于自我评价偏差造成。例如,对自己的性别不满,羡慕异性,愿意按社会对异性的角色期待行事。有一位妈妈反映自己的女儿总是要求把她的头发理成短短的分头,从来不愿穿裙子,讨厌自己发育起来的乳房,来月经时更是骂天骂地的,说自己倒霉,为什么不是男的。听说有变性手术,天天吵着要做手术。这是典型的不接纳自己性别角色的实例。
拒绝接纳自己还表现在对自己的外貌、身材、智力、能力甚至自己的国籍、籍贯、口音、家庭背景的不满,因而不喜欢自己、讨厌自己,又为不能改变自己的条件而高度焦虑。
拒绝接纳自己的基础是缺乏自信,不敢正视现实,出现脱离现实的幻想,是幼稚心理的再现。
(3)知情行不一。这里不是指道德概念上的言行不一,那是为了个人的私利故意说一套、做一套。同一性混乱所表现的知情行不一,则是一个人的自我认识,特别是自我评价所产生情感,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不同于常人。例如受到了他人的侮辱,也感到痛苦,却表现出一种兴奋。当有人替他不平时,不仅不感激,反而产生愤怒。这种知情行的不一,有时是双重人格的一种表现,他们会按与过去完全不同的方式和态度对待同一类事物,而这种不同他们自己却毫无察觉。
教育新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