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理 > 心理修养 > 正文

怎样看待应试的焦虑

  • 日期:2011-06-30 07:36
  • 来源: 未知
  • 浏览:
  • 字体:[ ]
焦虑是一种心理上的紧张度。焦虑的存在,意味着学生对学习的自律性和责任心。所以,不少心理学家认为,没有必要一般地反对焦虑。焦虑程度太低,会造成对学习过分松弛,无所用心。甚至在与人相处方面,也会带来问题,即:倾向于自我中心,不大顾及旁人的感情,造成人际关系上的困难。这样,心理学对焦虑的看法就与人们通常的看法有所不同,它不是不加区别地把焦虑统统视为坏东西。但也不要引起误会,以为心理学家主张使每个学生保持过度的焦虑,不是的,过度的焦虑所带来的问题,决不比焦虑严重不足所带来的问题轻微一些。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对不同的学生,在焦虑程度方面应有不同的要求,对焦虑程度过于短缺的人,要提高其焦虑程度;对焦虑程度过于严重的人,要降低其焦虑程度;通过这种升降调节,使每个学生的焦虑保持在正常的水平上。这种焦虑水平的升降调节,体现在学生身上,就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心理自控能力,谁在这方面是强者,谁将在学习上获得成功。
     由于要应试而产生一定程度的焦虑,这在每个学生的学习生涯中都是经历过的。我们可以把应试焦虑区分为考前的焦虑、现场应试的焦虑和平时学习中的焦虑三种情况。考前出现焦虑,与平时学习中出现的焦虑没有多少差别。从教育心理还的角度看来,这并不是不正常的现象。每一个学习者都有自尊心,当他们体验到或者预感到由于学习情况不佳而有损于个人自尊心时,焦虑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问题是焦虑只能适度不能过度。焦虑过弱或过强,都会使学习效率变得很差,甚至等于零。高度的焦虑与过度的焦虑不一定是一回事。这方面的个别差异是很大的,对有些学生来说,一般人可以承受的中等程度的焦虑,在他们身上就是过度的焦虑;对另一些学生来说,一般人难以承受的高度焦虑,在他们身上却显得平常。高度的焦虑(如果不是过度的话)对学习能力很强的人来说,可能有促进作用。但对学习能力一般的人来说,就不一定有促进作用。尤其是在学习(包括迎考复习)中遇到非常生疏的或需要灵活处理的课题时,高度焦虑对能力一般的人会有压抑作用,不利于课题的解决。
     所以,对于一般人来说,不论是在日常学习中,还是在迎考复习中,把焦虑控制在中等水平是十分必要的。应考青年之所以会越临近考期越焦虑,可能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过分夸大了考试成绩与前途的关系,产生了不堪忍受的心理压力;二是担心再次受挫会被人瞧不起。如果带着这种心理进入考场,再加上遇到生疏的、灵活的试题,就会形成对个人自尊心的严重威胁,以致出现过于严重的应试焦虑。这样的焦虑对于应试没有任何好处,它只能导致脑细胞联结系统机能紊乱,记忆受阻,思维僵滞,使考试无法正常进行。万一出现这种情况,可闭目休息,不思不想;或进行深呼吸,强行调整心率,促使血液循环和肾上腺素分泌恢复正常,从而使情绪趋于稳定。当然,这已属于应急措施,最好的办法还是从提高认识入手,避免考试过程中发生过度焦虑和怯场,使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得以正常发挥。考试的结果,总是存在着两种可能:录取或不录取。因此,产生未考先担心和考后常担心两种焦虑都是可以理解的。重要的是,我们必须有再次落榜的心理准备。固然,连续落榜可能会招致周围人们的议论,但只我们相信人的价值并不取决于考分的高低,相信自己仍不乏求知热情,相信自己依然具备汲取新信息的基本能力,那末就可以对世俗偏见不予理会,坦然地选择其他学习道路。这样做,同样可以把自己造就成为现代化的有用之才。所以,即使再次落榜,也不必过于焦虑和悲观失望。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心理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19 学霸哥湘ICP备13002298号 链接/广告QQ:287668250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